39歲女子備孕2年沒消息,竟是「拉肚子」惹的禍! 中西醫合療揪出問題2個月助孕成功

TFC臺北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左一)、TFC臺北生殖中心主任醫師李怡萱(中)、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右一),攜手出版新書《與妳的子宮對話》今響應世界月經日舉辦新書發表記者會,呼籲大眾正視女性月經健康議題。圖/TFC臺北生殖中心提供
5月28日是「世界月經日(World Menstrual Hygiene Day)」,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出版新書《與妳的子宮對話》,並策畫系列沉浸式展覽,呼籲社會大眾關注女性月經健康與經期照護的重要性。月經不只是每月一次的生理現象,更與女性的荷爾蒙平衡、生殖力、整體健康息息相關。
備孕2年未果,中醫「調經」成關鍵
TFC松仁中西醫李和蓁中醫師分享,39歲的魏小姐月經來時常會腹瀉,結婚已2年,雖然積極備孕,卻始終沒有傳來好消息,讓她相當挫折。經過TFC中西醫合療2個月後,終於順利懷孕。
李和蓁中醫師指出,魏小姐有著經血量偏少,以及「經期容易腹瀉」等症狀,這是不利於懷孕的體質表現。而類似的狀況在20多歲的年輕女性中也越加常見,往往與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作息不規律、熬夜過度等生活型態有關。
「腸胃跟子宮、卵巢的健康對備孕女性來說相當重要。」李和蓁中醫師指出,觀察月經的樣態在中醫領域是「調經種子」的關鍵;而腸胃功能良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固攝胎氣,防止胎動不安,為懷孕提供「穩定環境」讓胚胎著床。
李和蓁中醫師表示,在魏小姐的治療過程中,主要以「調整賀爾蒙穩定性」、「改善子宮環境」以及「補足氣血」為重點,目的是讓月經恢復正常、提升氣血運行,進而強化生殖系統的整體功能。不是單純讓經血量變多,而是提升整體生殖力的反應,包括幫助卵子健康成熟、子宮內膜狀態穩定,讓每一次的排卵都能具備好孕的條件。
西醫促排卵、算週期增加懷孕成功率
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李怡萱主任醫師表示,為了幫助魏小姐能夠在月經週期中自然懷孕,先協助她改善子宮與輸卵管環境、調整身體狀況,後續則密切監測經期排卵情況、掌握行房時機,透過藥物促進排卵,增加懷孕成功率,讓魏小姐能如期配合受孕。
而許多夫妻會自行計算排卵日,但也常出現誤解,李怡萱主任醫師指出,理論上「排卵日約落在月經週期中間」,但這僅適用於週期穩定規律的女性;若周期忽長忽短,就很難單靠日數推算。生殖科醫師會透過陰道超音波觀察卵泡大小、並搭配荷爾蒙數據,精準掌握排卵時點,幫助夫妻把握行房時機,才能有效提高懷孕機會。
「女性的自然懷孕率會隨著年齡大幅下降,35歲後開始降低,40歲以後更是明顯下滑。」李怡萱主任醫師指出,臨床上會視病人的卵巢狀況,在適當時機搭配排卵誘導藥物,幫助一次排出超過1顆的成熟卵子,提升自然受孕的成功率。
子宮內膜竟跑進腸道?42歲女性不敢看婦產科竟忍經痛10年
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黃馨慧主任醫師分享另一名個案,「患者長期經痛,持續10年以上,又不敢看婦產科,直到出現血便症狀才求診。」這名42歲女性長期經痛與月經量大,因為血便就診腸胃科,大腸鏡檢查發現多處病灶,最初以為是「多發性大腸腫瘤」,但病理科檢驗結果這些腫瘤來源竟是「子宮內膜」,正常狀況下應在子宮內增生子宮內膜厚度以幫助胚胎著床,卻跑到腸胃道。
黃馨慧主任醫師指出,該患者未曾懷孕,因為不敢看婦產科而長期經痛未就醫,內膜細胞出現在腸道原因不明,經血逆流可能性低,合理推斷可能是胚胎發育時就出錯,導致內膜細胞錯位,但只要及早診斷,這名患者的經痛問題是能夠解決的,而腸道內的腫瘤也能夠及早得到處置。
原發性、續發性經痛,應及早就醫釐清原因
黃馨慧主任醫師提醒,若偶而經痛,是可以吃止痛藥緩解,但若是原本藥量已無法壓抑疼痛感,導致要增加劑量時,或是有經血量增多情形,務必要尋求醫療協助,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針對有經痛困擾的女性,李怡萱主任醫師也提醒,「經痛不是病」,但痛起來真的要人命,根據統計約50~90%的女性一生中都曾經歷經痛,雖然常見,但背後可能潛藏健康警訊。經痛分為「原發性經痛」、「續發性經痛」兩種,前者通常無明確病灶,可能伴隨噁心、腹瀉、頭暈,症狀通常在年紀增長或懷孕後改善;後者則多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骨盆腔沾黏等病變有關,需經婦科醫師詳細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若僅是輕微原發性經痛,李怡萱主任醫師建議,可透過熱敷下腹部、補充富含維生素E、B1、B6、鎂、鋅及 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生活上則維持規律運動等方式改善。但若疼痛強烈、影響日常生活,或合併有經血量大、裡急後重、性交疼痛等情形,務必及早就醫,「千萬不要隨便聽信偏方或自行服藥,以免延誤治療,甚至影響生育能力」。
響應世界月經日,《與妳的子宮對話》沉浸式展覽傳遞身體共感
響應世界月經日,TFC最新出版《與妳的子宮對話》月經衛教書籍,同時舉辦沉浸式展覽,呼籲各界一同關注女性的月經健康與身體經驗。透過展覽空間的設計,邀請觀者走進象徵子宮的空間,透過聲光、結構與色彩的多重感官體驗,重新理解女性身體的力量與脆弱。觀者步入其中,會看見由多層柔軟布簾與光影交錯而成的子宮意象,每一層代表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從生理變化到情緒感受,皆在空間中有所展現。
展覽核心展品《虹宮》是一件融合藝術與身體意象的裝置藝術,以「女性身體」為旨,整體結構為子宮形象,是看見女性的一環,也是開啟自我對話的契機。
TFC希望藉由這項展覽與藝術作品,不只是倡議月經教育,更進一步讓社會理解女性身體經驗的多重面貌,從知識走向共感,並鼓勵女性擁抱自己、與自己的身體和解。這不只是藝術,更是一場與身體、與社會、與自我對話的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