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腸胃不適,以為是感冒?恐是「冷氣病」正發作!中醫教你4招排暑氣~

夏季進出有明顯溫差(5°C以上)的空間,例如捷運、辦公室與戶外,人體短時間難以適應溫差變化,會進一步削弱體內的調節能力,造成頭重、疲憊、甚至中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夏季進出有明顯溫差(5°C以上)的空間,例如捷運、辦公室與戶外,人體短時間難以適應溫差變化,會進一步削弱體內的調節能力,造成頭重、疲憊、甚至中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陳宛欣 整理2025-06-23

中陰暑是什麼?冷氣房族群高風險
冷氣房久坐也會中暑?關鍵是「無法排汗」
為什麼要「流汗」?這是身體最天然的散熱機制
解暑怎麼喝?手搖飲與冰品要適量
夏天也能「養卵」?備孕女性夏季養生關鍵
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避免惡化
夏至保養三關鍵,調溫差、助出汗、慎飲食

{DS}

進入夏至,氣候悶熱、濕氣加重,許多人為了消暑,冷氣開不停、冰品喝不完,卻因此出現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等症狀。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指出,這些表面像是感冒的不適,實際上可能是「中陰暑」或俗稱的「冷氣病」所致。

中陰暑是什麼?冷氣房族群高風險

李和蓁醫師說明,「中陰暑」是夏季常見的體質失調,尤其在氣候炎熱又經常進出冷氣房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人體雖處在高溫環境中,但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無法正常排汗,導致暑氣悶在體內,使得溫度調節機制紊亂,產生如:

  • 頭痛、頭暈
  • 噁心、四肢痠痛無力
  • 食慾不振、腹瀉、腸胃不適

這些症狀類似感冒,卻沒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因此容易被誤判。

案例分享:上班族黃小姐每天通勤搭捷運,從出口走到公司僅約10分鐘,但在辦公室冷氣房內工作超過8小時,最近就出現反覆性頭暈、頭痛症狀,經中醫診斷,屬於典型的中陰暑案例。

冷氣房久坐也會中暑?關鍵是「無法排汗」

李和蓁醫師提醒,即使只是在冷氣房久坐,也可能因無法出汗而導致暑氣蓄積。特別是夏季進出有明顯溫差(5°C以上)的空間,例如捷運、辦公室與戶外,人體短時間難以適應溫差變化,會進一步削弱體內的調節能力,造成頭重、疲憊、甚至中暑。

預防中暑建議

  1. 冷氣房內可加穿薄外套
  2. 冷氣房內多喝溫熱開水,促進代謝與排汗
  3. 進出冷熱交界處時,先在陰涼處短暫停留,讓身體適應溫度
  4. 下班後選擇在傍晚運動30分鐘以上,有助於排汗與體溫調節

為什麼要「流汗」?這是身體最天然的散熱機制

「出汗能力差的民眾,更容易中暑。」李和蓁醫師強調,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自然機制。若平時很少流汗的人,當外界氣溫升高時,體內熱氣無法排出,就容易導致疲倦、頭暈、胃口差,嚴重者甚至中暑。她建議:

  • 每週運動 3~5 次,每次約 30 分鐘(如健走、深蹲、瑜伽)。
  • 若在室內運動並大量出汗,應盡快更衣或沖澡,避免因汗水蒸發引起身體著涼。
  • 特別注意體質較虛寒或少汗者,建議諮詢中醫師調整體質,預防暑熱累積。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中醫師李和蓁表示提醒,近期臨床上「中陰暑」的民眾明顯增加,上班族頻繁進出冷氣房,即使只是通勤在外10分鐘的路程,每天累積下來一樣會導致「冷氣病」。圖/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提供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中醫師李和蓁表示提醒,近期臨床上「中陰暑」的民眾明顯增加,上班族頻繁進出冷氣房,即使只是通勤在外10分鐘的路程,每天累積下來一樣會導致「冷氣病」。圖/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提供


解暑怎麼喝?手搖飲與冰品要適量

天氣炎熱,許多人會選擇冰品或手搖飲解暑,但李和蓁中醫師提醒,這些飲品雖可降溫,卻可能引發「表熱裡虛」現象,導致腸胃道功能變弱、腹瀉頻繁,反而不利健康。解暑飲品建議:

  • 青草茶、仙草茶、西瓜汁:天然涼性飲品,建議一天最多一杯。
  • 飲用時機:中午最熱時飲用較適宜,傍晚後體溫下降,飲用寒涼飲品容易造成脾胃受寒
  • 已有腹瀉者:應先暫停飲用寒涼飲品,避免症狀加劇

另,李和蓁中醫師指出,適量清涼飲品並非完全不可,選擇「滋陰降火」的方式調養更為穩當,例如苦瓜、蓮子心等可清熱,搭配烏梅、山楂、檸檬等微酸食材,不僅能瀉火,還有開胃、生津之效。

夏天也能「養卵」?備孕女性夏季養生關鍵

對於備孕中的女性而言,夏天其實是透過運動「養卵」的好時機。李和蓁醫師指出,傳統中醫強調「冬藏夏泄」,夏季不宜大補,反而應透過流汗代謝體內濕熱,幫助骨盆腔循環、氣血流通,有助於提升卵巢功能。備孕女性運動建議:

  • 每週 3 次以上,每次 30 分鐘
  • 選擇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健走、瑜伽、深蹲、快走等
  • 若搭配中醫調理,如針灸、草藥與飲食輔助,更可促進受孕體質的建立

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避免惡化

李和蓁醫師提醒,近期門診中接獲不少已經中暑多日卻延誤就診的患者,這些人原先症狀輕微,誤以為是感冒或疲勞,後來不適加重才尋求中醫協助。

建議及早就診的徵兆包括:無明原因的頭暈、疲倦、胃口差、腹瀉、腸胃不適、身體發熱卻不流汗、四肢無力。

透過中醫專業體質診斷與調理,可有效緩解不適,並避免小病拖成大問題。尤其對備孕族群而言,透過中西醫整合療法(中藥、針灸、生活習慣與營養調整),能更完整提升女性體質,迎接健康懷孕。

夏至保養三關鍵,調溫差、助出汗、慎飲食

夏季氣候雖炎熱,但人體卻容易「裡虛外熱」,尤其上班族、通勤族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若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反而更容易陷入中暑或「冷氣病」風險。

中醫夏日養生三原則:

  1. 控制冷熱溫差,避免驟冷驟熱
  2. 增加運動與排汗,有助體溫調節
  3. 寒涼飲品適量為宜,飲用時間需注意

從日常生活做起,順應節氣、適度調養,就能遠離陰暑困擾,讓身體順利度過炎炎夏日。

延伸閱讀:夏天身體發熱、頭暈,是中暑還是「熱感冒」?一表教你區分!開除濕機、電扇對牆吹...醫師教你4招預防

資料來源: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