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10大QA:腸躁症可以吃益生菌嗎?腸躁症會自己好嗎?一次解析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指的是腸道結構上沒有病變,但卻長期出現腹痛、腹瀉、便秘或脹氣等不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Q1:什麼是腸躁症?和一般腸胃炎有什麼不同?
Q2:腸躁症有哪些症狀?
Q3:腸躁症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Q4:腸躁症要看哪一科?需要做哪些檢查?
Q5:腸躁症可以吃益生菌嗎?真的有效嗎?
Q6:壓力會引起腸躁症嗎?
Q7:腸躁症不能吃什麼?有推薦的飲食嗎?
Q8:腸躁症會自己好嗎?
Q9:腸躁症該怎麼改善?
Q10:腸躁症會瘦嗎?
{DS}
你是否經常腹瀉、便秘交替、肚子脹氣,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明確病因?這可能是腸躁症(IBS)的警訊。腸躁症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功能性腸道疾病,與壓力、飲食、腸道菌叢及自律神經都有關。以下彙整常見腸躁症相關問題,從症狀成因、診斷方式,到飲食禁忌與改善建議,讓你一次搞懂腸躁症怎麼判斷、怎麼處理。
Q1:什麼是腸躁症?和一般腸胃炎有什麼不同?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指的是腸道結構上沒有病變,但卻長期出現腹痛、腹瀉、便秘或脹氣等不適。和一般腸胃炎不同,腸躁症並非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通常無發燒、嘔吐等急性症狀。
根據《花蓮慈濟醫院》衛教資訊顯示,腸躁症的診斷需要靠完整的就醫史及理學檢查(如糞便檢查、大腸鏡),用來排除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及大腸直腸癌等問題。
Q2:腸躁症有哪些症狀?
常見腸躁症症狀包括:
- 腹痛(多數在排便前明顯)
- 排便習慣改變(便祕、腹瀉或交替)
- 解便不完全感
- 脹氣或肚子咕嚕叫
根據《耕莘醫院》衛教資訊顯示,腸躁症可依糞便的形態來分類,共可分成四型,便秘型(≧25%的糞便為塊狀,<25%的糞便為軟便)、腹瀉型(≧25%的糞便為軟便,<25%的糞便為塊狀)、混合型(≧25%的糞便為塊狀,≧25%的糞便為軟便)、未分類型。
Q3:腸躁症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目前沒有研究證實腸躁症會導致大腸癌。腸躁症雖然不致命,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過,若出現以下症狀,應警覺是否有其他疾病:
- 大便帶血
- 夜間腹瀉
- 體重快速下降
- 發燒或嚴重貧血
Q4:腸躁症要看哪一科?需要做哪些檢查?
腸躁症通常由腸胃科或消化內科診治。醫師可能會依據「羅馬 IV 診斷準則」進行問診,必要時安排以下檢查:
- 糞便潛血檢查
- 腸胃鏡
- 抽血檢查排除腸炎、自體免疫疾病
延伸閱讀:腸躁症讓你肚子痛又腹瀉?如何檢測?可以吃益生菌嗎?腸躁症原因、症狀與治療一次看
Q5:腸躁症可以吃益生菌嗎?真的有效嗎?
腸躁症常伴有腹脹、腹痛等症狀,小花藥師花逸修撰文指出,根據國外兩篇雙盲性試驗的研究結果,給予IBS患者益生菌可有效緩解腸躁症引起的日常不適症狀。
至於要如何挑選益生菌,研究發現,給予使用「乳酸菌屬」及「雙歧桿菌屬」皆能達到緩解效果,若是有包含「L.acidophilus」作為主要菌株的益生菌產品,改善效果更是比其他菌株還要顯著。
Q6:壓力會引起腸躁症嗎?
是的,壓力被視為腸躁症的重要誘因,另外自律神經受到情緒影響,會干擾腸道蠕動與感受敏銳度。根據《自律神經症失調協會》資訊顯示,大腸的收縮、血液循環等功能由自律神經調控著,自律神經失調容易影響大腸表現,導致各種排便異常現象。
Q7:腸躁症不能吃什麼?有推薦的飲食嗎?
建議採「低FODMAP飲食」,避免易產氣食物、麩質類食物、可發酵性的雙糖、寡糖、單醣等物。常見應避免食物:
- 洋蔥、大蒜、花椰菜
- 豆類、牛奶、優酪乳
- 高果糖水果(如蘋果、芒果)
- 建議攝取:白米、胡蘿蔔、奇異果、無乳糖乳品
延伸閱讀:腸躁症不能吃什麼?什麼水果不能吃?可以吃益生菌嗎?腸躁症飲食禁忌全攻略
Q8:腸躁症會自己好嗎?
腸躁症不太會「自動痊癒」,但透過飲食控制、壓力管理與醫師追蹤,大多可以有效控制、不影響日常生活。
若症狀持續惡化,應再次評估是否另有腸道疾病。
Q9:腸躁症該怎麼改善?
據《台北醫師公會會刊》指出,目前腸躁症以非藥物治療為主,雖無法根本上完全治癒,但著重在改善生活型態與調整飲食,以改善腸躁症臨床症狀。
1.飲食調整: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7、8分飽;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避免易產氣食物、麩質類食物、可發酵性的雙糖、寡糖、單醣及多元醇等有助於避免症狀加重;採低FODMAP飲食。
2.生活型態:包含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適度緩解壓力等。運動建議以緩和的運動為主,睡前及餐後避免激烈運動。
3.心理治療:情緒壓力易引起腸躁症,認知行為治療、動力導向治療、催眠治療及正念療法等,有助改善生活品質,降低症狀嚴重度。若患有憂鬱、焦慮症,建議控制好固有疾病,也能緩解腸躁症症狀。
針對症狀輕微患者,以非藥物治療為優先,若治療無效或症狀持續且影響生活品質,才以使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依不同亞型,治療方式也不同,如止瀉劑、5-HT3受體拮抗劑及鴉片類藥物用來改善腹瀉;滲透型緩瀉劑、5-HT4受體促進劑及腸道促泌素則用來改善便秘。若是症狀以腹痛為主、非特定亞型腸躁症治療原則包括:解痙攣藥物、抗憂鬱劑、益生菌等。
Q10:腸躁症會瘦嗎?
不會。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衛教資訊顯示,雖然腸躁症患者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延伸閱讀:腸躁症和乳糖不耐症差在哪?從症狀、診斷到飲食一次看懂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