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急診壅塞,支持「假日急症中心」試辦,呼籲制度配套與人力誘因到位

假日急症中心是一項值得期待的制度創新,但不能只是空間的設置,而應是醫療系統整體思維的轉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圖片放大圖案

假日急症中心是一項值得期待的制度創新,但不能只是空間的設置,而應是醫療系統整體思維的轉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醫藥新聞醫藥新聞作者詳細介紹圖示 撰文者: 合作專家群2025-07-24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隨著流感疫情延燒與醫療人力資源緊縮,近年來各大醫院急診室假日壅塞問題日益嚴重,已對第一線醫護造成極大壓力,也影響病人就醫安全與醫療體驗。樂見健保署近日宣布規劃於急診壅塞醫院內或附近設置「假日急症中心」,針對檢傷第四、第五級的輕症患者進行適當分流,我們肯定政策方向與借鏡日本制度之積極作法,但同時也希望相關配套與制度設計能更臻周全,確保真正落實政策目標。

一、支持設點模式多元,但實務操作需審慎評估

假日急症中心選址於醫學中心周邊基層診所,或醫師公會會址,確實具備場域使用彈性、鄰近便利等優點,但在可行性上面臨三大挑戰:

  1. 診所硬體與服務量能待補強:多數基層診所不具備完整檢驗、X光與處置設施,若無補助,難以承擔即時診療責任。
  2. 人力來源與排班困難:若以醫學中心醫師支援,恐造成原院區排班壓力,尤其當前人力普遍吃緊,建議改採在地醫師輪值機制。
  3. 責任風險與醫療界限需清楚界定:應清楚規範假日急症中心之服務內容、轉診標準與急重症識別責任,避免醫療糾紛爭議。

二、假日急症中心之誘因設計,應兼顧民眾與醫護端

為鼓勵輕症病人就近就醫,建議政府在財務面與使用體驗上明確設計誘因:

  • 費用差異具吸引力:目前輕症民眾至醫學中心急診,部分負擔約750元,加上急診掛號費接近1000元,若至假日急症中心,掛號費加部分負擔只要一半左右的費用,透過費用差異將有機會引導民眾適切就醫。
  • 候診時間與感染風險降低:獨立場域可降低與重症病患共處風險,改善就醫體驗。
  • 導入數位分流工具:建議整合手機App或健保快易通功能,提供即時轉診建議、看診地點與候診時間等資訊。

三、人力穩定關鍵在於給付與制度設計

人力能否穩定,是此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建議如下:

  • 建議採「時段包裹式+就診人次加成」的混合模式,兼顧風險承擔與服務量誘因。
  • 醫師人力可結合公會協調機制,盤點在地診所醫師、退休醫師或具急診經驗之非醫學中心人力,減輕大型醫院壓力。
  • 護理人力可透過跨院支援與地區調度,搭配護理人員回流誘因機制,共同承擔假日服務責任。

四、制度推動應採分階段、可評估的策略

我們建議健保署採「階段性試辦、滾動式檢討」原則:

  • 初期可選定全台6~8家急診量前段醫院周邊試辦,累積可行經驗。
  • 建立成效指標,例如:急診病患分流比例、假日平均候診時間、病患滿意度等。
  • 定期召集醫界與在地基層代表座談,滾動檢討給付制度與執行狀況,確保政策可行性與永續性。

五、讓急診回歸急重症本質,才是全民之福

假日急症中心是一項值得期待的制度創新,但不能只是空間的設置,而應是醫療系統整體思維的轉型。唯有讓人力配置、財務誘因、病患行為改變三者同時到位,急診壅塞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方。我們呼籲政府與醫界攜手合作,讓這項政策試辦有感、有影響力,也為台灣打造更具韌性的緊急醫療體系。

醫藥新聞

醫藥新聞

查看全部查看全部按鈕圖示
合作專家群

匯集最關鍵的醫藥新知,以及不斷更新的醫藥新聞,替你找到最佳的健康指引。

延伸閱讀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