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我怎麼又忘了東西放在哪?」「他的名字叫什麼?」「我昨天晚上吃什麼?」你最近也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嗎?哪怕活到100歲,倘若沒有健康的頭腦,仍是枉然。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就必須注意囉!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退化。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預防大腦老化其實是有方法的,日本腦科專門醫師飛松省三認為,透過生活習慣的養成,就可以預防大腦退化,常保年輕。根據他長年的腦神經專業觀察,有15個習慣最有效,不需要全部執行,甚至僅是實踐其一,都可以得到好處。(下文擷取其中2個習慣)
第1個習慣: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可能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們「拿筷子時,哪隻手比較順,就是慣用手」的關係吧。你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呢?據說,大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右撇子。
到底為什麼會有「慣用手」呢?其實所謂慣用手,這個概念是人類特有的。像貓、狗,或者黑猩猩、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沒有慣用手。
為何只有人類才有慣用手?
這一點跟我們的大腦有很深的關係。依據近年的研究,我們相信,大腦的非對稱性應該與其相關,也就是有理論認為「左腦司語言,因此掌管右手寫字」。
依照我們的意志行動,稱為「隨意運動」。接受大腦皮質上運動中樞的刺激,肌肉因應某種目的而收縮,做出有意識的運動。由於能隨意運動,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還有臉部肌肉、眼睛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可以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由活動。如此不只達成按照自我意圖行動的目的,更能透過說話、表情等表現,建立起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隨意運動首先要賦予動機。好比酷暑時,待在房裡感到悶熱,任何人都會想開冷氣,讓房間變涼吧。那麼,大腦是怎麼執行這一連串的指令呢?
首先,透過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炎熱,並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的感覺中樞,使大腦知道天氣熱。由於感到熱,為了打開冷氣,我們必須決定最有效率的手部活動順序。
大腦的額葉有個叫「運動輔助區」的地方, 在這裡建立運動的程序。
首先,運動輔助區對一個叫「初級運動區」的地方下指令,初級運動區忠實地將指令傳遞給脊髓的運動神經。結果我們便伸出手,拿起遙控器,按下開關按鍵。冷氣機開始運作,不久,屋裡便涼快了。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器會感應到氣溫變化,將「真舒服」、「還是很熱」、「太冷」之類的訊息傳回大腦,大腦再來決定是否要改變冷氣機設定的溫度。像這樣,大腦使用廣泛的網路,讓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而做出適當的動作。
當我們要寫字時,大腦怎麼運作呢?有沒有寫錯字,字寫得好不好,這些資訊會傳遞到視覺區。假如寫錯字,就會對手指下達新的運動指令,要求更正。
這時重要的是叫「前運動區」的地方。前運動區根據感受到的資訊,做出相對應的動作,以及與該動作相關之企劃、準備,傳送到運動區,實際執行該動作。
使用「非慣用手」,活化大腦
你可能也已察覺到,使用慣用手比非慣用手容易活動。與其說是隨自己的意志,不如說好像能夠自動執行似的。例如慣用右手的人,倘使用左手拿筷子的話,會變得像外國人一樣笨拙,無法自由地夾菜。
經過我們研究,發現非慣用手比慣用手缺乏自動性的運動,更需要讓運動皮質興奮,讓運動相關領域活化。
這項研究以健康的年輕成年人為對象,被研究者以自我節奏(隨意運動)及外在節奏(配合聲音運動)做出複雜的動作。具體實施的運動方式如下面圖示。
這時,能讓平常不曾使用的非慣用手(我們大多數是右撇子,因此這裡說的是左手)運動。
做完複雜的手指運動之後,經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影檢查,發現不論以自我節奏或外在節奏運動,都可以使不同的運動神經迴路活絡。也就是說,使用非慣用手,會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
「活化大腦」的基本做法,是盡可能多使用平常不太使用的大腦部位。這點非常重要。
由於使用非慣用手,能夠刺激大腦平常不用的部位,等於是在活化大腦。慣用右手的我們,不妨嘗試用左手滑手機打字。光是使用非慣用手在手機上輸入文字,就已經活化了與隨意運動相關的迴路。
還有,視覺資訊不只從眼睛傳遞到前運動區,也會傳送到頂葉後部。用簡單的操作手機,不只活化運動區,還可以活化感覺系統,真可謂一石二鳥。
另外說起來,現在的年輕人操作手機時,喜歡左右開弓。這樣的操作法不是隨意運動,而是一種自動化運動(使用脊髓),說不定出乎意料地無法活化大腦呢!
為了活化大腦,不只滑手機,建議大家平常也多多使用非慣用手。
左手的複雜手指運動:大拇指依序觸碰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做兩次石頭(握拳)、布(打開)。然後再反推回去,做兩次布、石頭,接著用大拇指碰觸小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請以自我節奏(盡可能緩慢、稍微緩慢、平常速度、稍微快一點、盡可能快)以及外在節奏(將節拍器調整為 0.5、1、2、3、4赫茲的速度)運動。
第3個習慣: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檢測嬰兒的發展部位
嬰兒大約在一歲前後學會說話。出生四個月時,只會發出「啊—啊—」、「啊—嗚—」這樣的音調。十個月大時會擺動身體、做手勢,第一次發出「爸爸」、「媽媽」的語彙。
假如嬰兒到了一歲還不會說話,小兒科醫生要觀察哪裡,才能知道嬰兒的大腦發展是否正常呢?
其實是觀察手掌和手指的活動,了解大腦的發展情況。
嬰兒大約在六到七個月,會用整個手掌抓東西。再來學會使用一根根的手指,十二個月大時,會用拇指和食指抓東西。
大腦和手指活動的關係
為什麼手指能夠一根根地活動呢?因為大腦掌管身體各部位的區塊,特別是手和臉的區域,比軀幹及腳大得多,稱為「皮質小人」(homunculus)。
homunculus是拉丁語裡「小矮人」的意思。這是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加拿大腦外科醫生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發現。潘菲爾德在給癲癇患者動腦部手術時,為了讓患者術後較不易手腳麻痺,而用電流刺激大腦下達動作指令的「運動區」和負責感覺的「感覺區」。
用電流刺激某個區域時,手腳會動,便可知手腳受到電流的刺激。這樣逐步了解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動手術時小心不要傷到該區塊。皮質小人的身體大小比例,與運動區、感覺區的面積大小互相呼應。身體相鄰部分,則呈現規則性的排列。
粗體:只要活動手指,就能刺激腦部很大區塊
我們用「腦磁圖」檢測嬰兒感覺區的功能對應圖,看看「用整個手掌握東西」時,和「用一根一根手指拿東西」時,有何不同。
「腦磁圖」顯示,當大腦的神經細胞活動時,會產生小小的電流。電流流過,產生磁場(程度約地磁場的一億分之一),可以用超導感應器偵測到。「腦磁圖」以 2 或 3 公釐程度的精密度,推斷大腦活動的場域。
檢視腦磁圖,我們發現,「用整個手掌拿東西」的嬰兒,較多手部皮質小人尚未發展完成;而可以「用一根一根手指拿東西」時,皮質小人相對發展比較完整。我們也明白,配合幼兒運動的發展,當他們會使用一根根手指時,大腦感覺區的地圖跟著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五根手指和手掌所占比例甚大,幾乎占了整個運動區的三分之一,感覺區則占了四分之一。由此可見,大腦給指尖下達很多命令。大腦不只下令身體各部位運動,當身體各部位接受到刺激時,也會傳送到大腦的對應部位,使該部位產生變化。換句話說,動動手指就可以刺激腦部很大區塊。不只嬰兒如此,大人亦同。
盡量使用平常少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仔細觀察皮質小人,運動區裡面以拇指所占範圍最大,然後是食指。因此「用拇指和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可以刺激平常沒有用到的大腦運動╱感覺區。由於完全不用食指和拇指是很難做到的,各位要不要試試不用食指,改用「拇指和小指」、「拇指和無名指」、「拇指和中指」拿東西呢?
多使用平常不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對於活化大腦可說是最有效的運動了。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