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70歲失智阿伯,找回全部記憶!「專為老人創造幸福」的第一名神經內科醫師
(攝影:張家毓)
「就算記憶消失了,我所過過的日子也不會消失;我失去的記憶,仍然會留在和我一起生活過的人們的腦海中......」這是日本作家荻原浩在小說《明日的記憶》中,寫下阿茲海默症患者充滿希望的心聲。
然而現實生活中,受失智症所苦的病患及從旁照顧的家屬,更多時候卻深陷在無奈痛苦中,而無法逃出黑暗的深淵。
但這位醫師,卻讓病患和家屬重見光明!
他是陳右緯,現任壢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神經內科」分享數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他曾赴美國麻州總醫院擔任腦中風中心研究員研究「中風的超音波學診斷」,並刊登於國際期刊《stroke雜誌》上;也曾讓一名在3個月內急速失智的70歲老伯伯,手術後完全恢復記憶。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民國105年失智症人口已逾26萬人,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中風自1990年以來是已開發國家中繼缺血性心臟病、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死因。
可見「失智、中風」,這些與「老人」幾乎可以掛上等號的名詞,已成為近年來每個家庭都必須面臨到的隱形殺手。
當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一個「專看老人」的醫師,是如何與這些老病人相處,為失智老人創造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樣專注在中風研究上的這名醫師,又是如何與臨床病人互動,才能獲得網友眼中的第一名好醫師?
讓70歲失智老伯恢復記憶
「謝謝陳醫師...不用讓爸爸到養護中心」
說起從醫24年遇過最特別的案例,陳右緯提到,過去一名70多歲的老伯伯在3個月內得到「急性失智」(編按:一般失智症約7~8成為「退化性失智」,僅2~3成為「急性失智」),發現異常後,家人心急地將老伯伯送往醫院檢查。
「經過檢查後,發現他因為有副甲狀腺腫瘤,引發血鈣過高的現象,才導致急性失智的發生。」陳右緯解釋。但在經過團隊矯正鈣離子及副甲狀腺的開刀手術後,老伯伯完全康復恢復記憶、回到原本正常的狀態,且沒有任何後遺症。
失智症患者大多為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只能靠藥物控制,但因為陳右緯的即時精確診斷,讓老伯伯把握治療黃金期、免於失智危機,更讓一整家人從愁雲慘霧中重獲希望。
「謝謝陳醫師...原本我們已經準備要送爸爸到養護中心,現在都不需要了!」家屬激動又充滿感謝地向陳右緯道謝。這件事也讓他體悟,多一分用心診斷,甚至能讓一個病人的命運大大改變。
要病人承認「我失智了」非易事
面對老人有一套!他不稱「失智」而稱作...
但陳右緯在診間遇到的病人,大多為緩慢發生的退化性失智。要一個病人開口承認「我失智了」、「我癡呆了」這樣的說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於是陳右緯改變了這樣的說法。「面對失智病人,我會跟他們說這是『老化』啦!」陳右緯解釋,要先讓失智者們在心理上接受後,再慢慢跟他談目前的狀況,以及後續要配合的治療計畫。
那如果碰到失智長者不願就醫呢?「我們會跟家屬配合,像是病患若出現頭痛、頭暈的狀況,會請家屬跟病患說是來做健康檢查、來保健的,要找出頭痛的原因......他們通常比較能接受。」
陳右緯補充,「也會透過跟病人聊天,知道他在意的點是什麼,再想較適合他的方法。」像是曾遇過一位阿嬤不願意接受治療,陳右緯就告訴她說家中的孫子還需要她照顧,如果身體垮了孫子怎麼辦?聽得阿嬤趕緊乖乖就醫,並定期複診接受治療。
「如果跟病人比較熟一點的時候,對那些年長的病人,態度上需要比較權威的控制,因為你跟他一直好好的說,有時候(病人)不一定聽得進去。」看似脾氣溫和、好好先生的陳右緯,面對一些老病人卻也會適時拿出該有的權威。
也因為用心觀察不同病患的狀況而「因材施教」,許多家屬都慕名而來,陳右緯甚至曾看診到半夜一點半。
8年前父親腦部缺氧、突然看不見
「碰到自己變家屬時,那種不安就會有...」
儘管從醫20多年碰過各樣的案例,但想起8年前父親的一段往事,陳右緯語氣突然沈澱下來...「因為父親本身就有心房顫動問題,有一次他是輕微的短暫性腦部缺氧,結果早上起來要澆花的時候,竟發現有一半看不見!」
原以為看過無數中風病患,理當不會慌張的陳右緯卻說:「真的碰到自己變成家屬的時候,那種不安就會有......」
還好陳右緯在第一時間發現後恢復冷靜,並立刻送醫幫父親治療。「後來檢查出來他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因為有即時處理、復原也滿快的,這幾年來他都很規律地服用抗凝血劑。」
也因為父親的這場緊急事件,讓陳右緯在之後面對病人的心態上,有了不一樣的改變,「終於能體會身為一個家屬的焦急心情...」他不再是冷淡地照著SOP問診的醫師,而是多了一份體恤病人及家屬的同理心。
(攝影:張家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