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浮出的「瘀血」不是壞東西!止痛、抗發炎...它才是讓身體變舒服的關鍵

撰文者: 王凱平 醫師2018-01-25
2016年的里約奧運,「飛魚」菲爾普斯身上的印記讓拔罐這個中醫傳統療法爆紅,當時我曾寫了一篇文章介紹拔罐,說明研究顯示拔罐有機會透過阻斷痛覺、改善肌肉關節緊繃僵硬來達到:降低疼痛、改善肌肉關節生理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等目標,同時也是個安全的治療方式。

一年多來,拔罐的熱潮雖然沒有像當時那樣的火爆,但確實引起了各界一定的興趣。在2017年的9月,有篇文章回顧、整理了20世紀以來的近70篇拔罐相關研究,發表在《補充療法臨床實務(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相當完整地總結了對這個傳統療法的認知。簡單來說:

1.拔罐的負壓會產生局部瘀血
2.瘀血會吸引白血球過來分解凝結的紅血球
3.分解過程會啟動以HO-1酵素為主的系列生理機轉
4.上述機轉產生的物質有抗發炎、促修復、止疼痛的效果
5.這些效益不只是作用在局部,也有全身性的

以下我們就來詳細說明,希望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了解到拔罐除了讓人「鬆一下」之外,是有其他更客觀、具體的原理的!

拔罐瘀血不是壞東西!代謝產物有助於止痛、抗發炎、促進循環

拔罐的手法大體上分成三類:定罐、滑罐、以及刺絡放血拔罐,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要是定罐、滑罐所產生的「黑青」或「微小出血」(後續統稱瘀血)對傷害部位或人體的作用。

對於拔罐所造成的瘀血,傳統上認為是因為負面的因素所造成,常見的包括「體內的瘀血浮出來」、「局部氣血不通」。然而依據一些研究結果,拔罐所造成的瘀血不止不是壞東西,反而可能正好是拔罐療效的根源之一!

瘀血內有大量的紅血球,紅血球內含的血紅素(hemoglobin)是由血基質(heme)構成。在瘀血代謝的過程中,體內有個1960年代就發現的特別酵素「血基質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 HO-1)」負責將血基質分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與鐵。其中膽綠素又會被進一步分解為膽紅素。這些物質都分別會對受傷部位產生不同影響。

膽綠素/膽紅素被認為有抗發炎的效果,其中膽紅素在糖尿病的動物實驗中,還表現出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效果。一氧化碳則被認為除了有抗發炎、止痛的效果之外,還類似人體內的另一種物質「一氧化氮(與威而剛的效果有關)」,有著擴張血管的效果,只是比較弱一點。這有助於促進患部的循環。

拔罐作用圍繞HO-1酵素系統,既調節發炎反應也幫助修復

除了上述這些產物的作用,HO-1這個酵素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蛋白質」,在缺氧、發炎、中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狀況下,會被製造出來以減少組織細胞的傷害。除了誘發一些抗氧化反應,HO-1是透過調節下面這些免疫相關機制來調節發炎反應,達到保護組織的目的:

1.增加會抑制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0。
2.減少會促進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b、IL-6、TNF-a
3.促進巨嗜細胞(白血球的一種)轉變為有助於緩解急性發炎(M2),而非刺激急性發炎 (M1)的種類。

除此之外,HO-1也能一些透過一些途徑來幫助傷害修復,例如:增加組織內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促進粒線體的生成。有不少研究都發現到:促進HO-1這個系統可以加速傷害的修復,抑制它則會讓修復變慢。

綜合HO-1本身的效益,以及瘀血透過HO-1代謝的產物:膽綠素、膽紅素、一氧化碳的效益來看,拔罐能夠在局部達到:抗發炎、促修復、止疼痛的效果是合理的,而這些也符合中醫師們的臨床觀察。

不只有局部效益,研究證明拔罐有全身性、延續性效果

除了局部之外,研究也顯示拔罐也有全身性的效果。1953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者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用120隻兔子進行試驗,發現在第一次拔罐之後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拔罐,瘀血代謝出膽紅素的時間、瘀血消退的時間都會縮短,其中膽紅素出現的時間分別是:70小時、56小時、46小時;而瘀血消退的時間分別大約是8天、5天半、5天。

之後他們又進行了一個特別的試驗。研究者們分別將「接受過/沒接受過」拔罐的兔子的血,輸到第三群沒有拔罐過的兔子體內,再讓這群兔子接受拔罐。結果發現:即便是第一次拔罐,體內有「接受過拔罐」組血液的兔子,代謝出膽紅素的時間、瘀血消退的時間一樣縮短了!

這系列研究顯示出拔罐的效益,至少部分效益,不只侷限在當下、局部,而是可以透過血液或其他機制「在個體內遞延、在個體間傳遞」的。至於這個整體性的效益有多大?多久?具體能怎樣運用在臨床?可能還需要更多研究。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