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心悸、焦慮…吃藥卻無法改善情緒問題?肝膽腸胃科醫師:試試看補充這兩種食物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艾莫隆.邁爾 2018-09-05
數年前,我第一次為一名66歲的女患者露西看診時,她的醫療問題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多年來,她患有輕微便祕和腹部不適的症狀,而且已經被確診為腸躁症。露西的故事比較奇特的部分在於她的焦慮症狀。在她到我這裡來就診之前,已有兩年的時間每隔幾週就嚴重恐慌發作。症狀包括強烈的恐懼、心悸、呼吸急促,以及一種即將大禍臨頭的感覺(a sense of doom)。

這些症狀會突然出現,然後通常在20分鐘內消退。在每次嚴重的發作間隔期間,露西也注意到自己整體的焦慮程度上升了。雖然許多因為腸胃症狀來找我看診的患者,都提到自己有恐慌發作的病史,但是露西出現這類症狀的初始情況卻很不尋常。

大約2年前,露西開始出現慢性鼻竇充血與頭痛症狀,並且不時復發,被醫師診斷為鼻竇感染。她接受了為期兩週的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療程,那是一種能殺死多種病原體,包括腸內微生物的常用廣效性抗生素。這段期間,她注意到自己的排便次數變得更加頻繁,而且大便變稀,其他方面則都正常。為了緩和這些影響,她服用了幾個星期的益生菌,後來感覺似乎回復正常了。

大概6個月後,相同的充血和頭痛症狀再次復發。她的醫師開了另一種廣效性抗生素給她服用了3週。她也再次經歷了相似的慢性腹部不適。到目前為止,這些都不足為奇。許多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後,排便習慣都會短暫改變,因為藥物會暫時抑制腸道菌的多樣性,讓腸道無法發揮最佳功能。

我們從患者報告和臨床研究得知,這些副作用可能造成持續的腸胃道不適,有時甚至是腸躁症症狀。然而,大多數患者出現的腸胃道問題都是暫時的。腸胃道微生物多樣性本身就較低的患者,似乎更容易發生這些副作用。

露西來找我看診時,已經沒在服用抗生素,於是我鼓勵她多攝取各種發酵食品,包括優格、德國酸菜和泡菜,並且服用額外的益生菌補充品,目的是增加她腸道菌叢的多樣性,以重新建立原先的微生物結構。同時,我強烈鼓勵她練習減輕焦慮症狀的方法,包括自我放鬆的技巧、深層腹式呼吸、正念課程等。我還開了克癇平(一種類似煩寧、可在舌下溶解的藥)給她,讓她恐慌症嚴重發作時可以服用。

這種組合式的治療方案逐漸讓她的排便恢復正常,而且在6個月的時間內,她的恐慌發作也變得不那麼頻繁。當我最後一次見到她時,她只有過一次輕微的發作,因此也不再需要服用克癇平了。

露西先是出現腸胃症狀,幾個星期後,才發生恐慌發作與焦慮程度增加的狀況;在消化道症狀改善後,她的恐慌與焦慮也跟著緩解了。我懷疑,她連續進行的兩次廣效性抗生素療程,暫時改變了她腸道菌叢的數量與功能,導致類似腸躁症的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在她停止用藥不久後就消失了。有沒有可能抗生素引發了腸道菌的變化,並造成她的焦慮症狀?

迎向新的情緒理論

我們對於腸道菌叢與它們跟腸腦互動的理解,一直要到近10年才出現長足的進步。這些理解讓我們不得不擴充這些現代理論,把腸道菌叢納入情緒理論中的第3個關鍵要素。

這個理論假設:我們以大腦為基礎的基本情緒迴路,大半由基因決定,出生時已經存在,幼年時可能在表觀遺傳層次做出一些調整。然而,情緒與腸道反應的完整發展則需廣泛的終身學習,在此過程中微調並訓練自己的腸腦菌系統,讓它運作得更好。我們獨特的個人發展過程、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會調整我們的情緒產生機制,並在大腦中創造出儲存高度個人化資訊的巨大資料庫。

事實證明,我們的腸道菌叢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能讓我們產生非常個人化的情緒。腸道菌叢主要是靠它製造的代謝物,來對我們的情緒發揮影響力。腸道中約有800萬個微生物基因,比人類基因體多400倍。

更令人吃驚的是,人類彼此在基因上差異極小,共同的基因超過九成,但每個人的腸道菌基因組合卻有極大的不同,任意兩人之間僅有5%的共同基因。腸道菌相替人類的腸腦情緒產生機制,增添了全新的複雜度和可能性。

因為我們的腸道菌叢對我們如何感知情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任何能改變腸道菌叢代謝活動的因素,包括壓力、飲食、抗生素和益生菌,原則上都能調節情緒生成迴路的發展與反應程度。舉例來說,我們在世界各地人們身上看到的、地區性的情緒差異,是否跟飲食與腸道菌功能的地理差異有關?

如果新提出的情緒理論正確無誤,那麼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兩者間的關聯性尚待未來的研究證實,但我們可以這麼說:雖然基本的情緒仍可在完全隔離腸道與身體的狀況下,由一個想像的瓶中大腦產生,但這樣的大腦情緒體驗將非常有限。我強烈認為,腸道及腸道菌的參與,對於決定我們情緒感覺的強度、持續時間和獨特性,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書籍簡介_腸道.大腦.腸道菌: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作者: 艾莫隆.邁爾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18

作者簡介

艾莫隆‧邁爾

全球知名的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針對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互動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從事臨床及神經生物學研究超過三十五年,尤其關注情緒調節、內臟疼痛和肥胖。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及慢性內臟疼痛領域,是公認世界級的專家。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奧本海默壓力與復原力神經生物學中心(Oppenheimer Center for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Resilience)執行長,消化道疾病研究中心(Digestive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共同主任。他主導的研究計畫連續二十五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經費補助。相關媒體報導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公共電視網、紀錄片《尋找平衡》(In Search of Balance)、《大西洋月刊》(Atlantic)、《科學人》、《紐約時報》、《衛報》等。現居洛杉磯。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