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頭暈目眩?中醫師:6大族群容易暈眩纏身,這樣做對症調理

撰文者: 洪毓琪2018-12-21

幾乎人人都有發生過頭暈的情況!但一般來說,多數的頭暈表現多為輕微頭重腳輕、暈沉數秒,只要稍作休息或補充睡眠即可緩解。但中醫師提醒,如果民眾發現自身頭暈問題,是以天旋地轉、難以站立呈現,且甚至伴隨噁心、嘔吐、耳鳴等不適反應,就要當心可能是眩暈症纏身引起,應積極就醫處理較有保障。

眩暈症分2類 中樞型、周邊型成因大不同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現代醫學主要將眩暈症分成「中樞型」及「周邊型」2種。臨床上,近9成的病患屬於「周邊型」眩暈,主要發生原因在於內耳的失調導致,包括梅尼爾氏症,或是耳石症等都屬此類型。

而有少部分病患為「中樞型」眩暈,這些人就要特別小心,可是中風或是腦腫瘤在作怪,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此外,姿勢性低血壓、低血糖、貧血,或是長期低頭頸椎出現骨刺壓迫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眩暈症狀產生。

中醫談眩暈症 這6大族群容易眩暈纏身!

除了西醫觀點外,康涵菁中醫師提到,其實中醫早從黃帝內經開始便對眩暈有多種描述及名稱,如《素問》有「頭眩」、「掉眩」之稱;《靈樞》稱「眩冒」、「目眩」等;《金匱要略》則有「冒眩」、「癲眩」之記載;而清代以後,則多稱「眩暈」或「頭暈」。

至於眩暈的成因,中醫認為肇因眾多,有可能是風、火、痰、虛所導致,所影響的臟腑也可能包含心、脾、肝、腎。臨床上可對應現代人的生活飲食作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供民眾參考:

族群1/工作須高度集中力的族群:

大多屬於心脾血虛,眩暈以外常伴隨入睡困難、難以消除的疲勞感、以及面色淡白的症狀。治療方向以補氣血、益心脾為主,方用歸脾湯。

族群2/情緒起伏大的族群:

多屬於肝陽上亢,眩暈以外可能伴隨轟隆耳鳴、口乾口苦、以及面部泛紅等症狀。治療方向以平肝潛陽為主,方多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族群3/長期熬夜或日夜顛倒的族群:

大多屬於陰虛陽亢,眩暈以外可能伴隨多夢心煩、盜汗,眼睛乾澀等症狀,治療方向以滋陰潛陽為主,方多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族群4/過度勞力的族群:

大多屬於中氣虛弱,眩暈以外還可能伴隨全身無力、容易冒汗、喜躺不喜坐,喜坐不喜站等症狀。治療方向以補益中氣為主,方用多用補中益氣湯。

族群5/年長族群:

大多屬於腎精虧虛型,眩暈以外還可能伴隨耳鳴、腰膝痠軟、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治療以填腎補精為主,方多用左歸丸加減。

族群6/喜喝飲料、冰涼、甜食的族群:

大多屬於痰濁中阻,眩暈以外可能伴隨噁心嘔吐、食慾下降、四肢沉重等症狀。治療以祛痰化濕為主,方多用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不過,康涵菁醫師也提醒,上述眩暈成因、方劑主要是提供給民眾做簡易參考使用。所有的方劑、用藥實際運用,還需搭配患者個人舌、脈、以及搭配兼症等四診合參去做評估、加減才行。因此,其再度重申,民眾想要改善眩暈問題,仍應前往合格醫療院所進行治療、切勿自行服藥較有保障。

偶發性眩暈發作?揉按3頭部穴位輔助舒緩

除了從中醫觀點討論眩暈的成因外,康涵菁中醫師也提到,針對偶發性眩暈或症狀不嚴重的患者,平時不妨可養成工作1小時左右,便可以提醒自己閉上雙眼休息3分鐘的習慣。並同時配合按摩頭部上、中、下的百會穴、率谷穴及風池穴3個穴位,也是輔助舒緩的日常保健好方法:

穴位1/百會穴:

找穴方式可將兩手大拇指置放於兩耳尖,中指直上交會頭頂中央處即是;利用指腹按摩或輕敲此穴周遭可提升陽氣、促進頭部氣血循環,適合較為氣虛或清陽不升、常感疲勞沉重的民眾。

穴位2/率谷穴:

率谷穴找穴方式較為簡單,循耳尖直上約兩指幅即是。輕柔按摩可緩解氣鬱怒氣造成的眩暈及頭痛,適合情緒緊繃、壓力大的朋友。

穴位3/風池穴:

循雙側耳後找到頭枕骨下,髮際內凹陷處,利用大拇指指腹按壓10秒後鬆開,再重複按壓數次。揉按此穴可幫助清利頭目、祛風解表,對於經常頭暈目眩、頭痛、頸項僵硬的民眾會有很好的效果。

【中醫師小叮嚀】:

患者平時可觀察自己眩暈大多是怎樣的情況下容易發作,若是疲勞、鬱怒、或食用膏粱厚味後所導致;除了求助醫療,自己也可以試著避免這些誘發因子,盡量維持充足且規律的睡眠,常保心情平靜以及均衡適量的飲食。如此一來,藉由針藥治療搭配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擺脫眩暈不適發生的不二法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