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加健保好,腎臟竟成最大受害者 想遠離洗腎,醫師提醒四招顧好腎臟

國人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不足,加上此疾病早期無明顯症狀,導致許多人到中、晚期才確診,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想預防,應從認識疾病做起,我們邀請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解析慢性腎臟病成因與預防方法。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劉芮菁2022-12-09

台灣公衛環境進步,慢性病照護品質提升、平均餘命延長。但因疾病對腎臟的傷害,或是自然的腎功能退化,使慢性腎臟病患者逐年上升,越來越多人須以腎臟替代療法(如透析、換腎)維持生命,為台灣醫療照護成本帶來巨大挑戰。

國人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不足,加上此疾病早期無明顯症狀,導致許多人到中、晚期才確診,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想預防,應從認識疾病做起,我們邀請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解析慢性腎臟病成因與預防方法。以下為口述紀要:

公衛條件進步 慢性腎臟病患反而增加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接近一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為: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公共衛生體系進步,多數慢性病患者都能獲得良好治療。隨著患者壽命延長,病程跟著延長,因此產生更多併發症。

過去台灣醫療制度較不健全,糖尿病患往往還不到腎臟衰竭就已死亡。但台灣的健保制度實施後,健保能醫治、照顧病人更久,病人壽命延長下,許多慢性病到後期會侵犯腎臟,形成慢性腎臟病。

腎臟本身是末端器官,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及腎臟炎、腎絲球腎炎等腎臟疾病,許多疾病到後期都會侵犯腎臟。甚至連感染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傷害腎臟。

台灣很多人喜歡吃藥,如常以未確認來路與療效的中草藥進補或習慣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長期濫用藥物也會傷害腎臟。綜合以上,各種急性、慢性原因都會傷害腎臟。

兩指標評估腎功能受損程度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組織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害達三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腎臟的功能主要反映在腎絲球過濾率和「蛋白尿」上。腎絲球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一方面形成尿液由泌尿系統排出,另一方面回收可利用的物質,達到淨化血液、代謝廢物、排除水分、調節血壓等目的。慢性腎臟病根據腎絲球過濾率衰退的程度分為五期,第五期會演變成尿毒症,為維持生命就必須長期洗腎治療。

蛋白尿則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質超過正常值,代表腎臟實質受傷害的一種指標。慢性腎臟病依腎絲球過濾率分成五期,而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又分成三個等級,兩個指標綜合起來,可以評估患者整體腎臟功能與受損程度。

腎功能篩檢指標:肌酸酐、蛋白尿

早期的慢性腎臟病沒有症狀,必須透過健檢或篩檢來了解腎功能,加上慢性腎臟病不只發生在腎臟本身的實質損害,很多時候是來自高血壓、糖尿病等系統性慢性病,或來自泌尿系統疾病,甚至心臟、肝臟疾病等對腎臟的傷害。因此有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應透過定期健檢來追蹤腎臟的健康狀況,慢性病患更要增加篩檢頻率。

慢性腎臟病的篩檢以驗血、驗尿做為指標,驗血要看「肌酸酐」指數,驗尿則是看「蛋白尿」指數。肌酸酐是肌肉代謝廢物的一種,如果腎功能正常,多數肌酸酐會順利代謝,反之如果腎功能變差,肌酸酐就會累積在血液中。而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質超過正常範圍,可能反映腎臟無法順利回收蛋白質。因此,當肌酸酐和蛋白尿指數異常,應進一步追蹤治療。

慢性腎臟病患 應避免高蛋白飲食增加負擔

慢性腎臟病患者在生活上,要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代謝物需要透過腎臟排出,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高蛋白飲食」,運動量大、身體健康的人當然可以吃,但隨著年紀增加,四十歲後腎功能逐年下降,建議別攝取過量蛋白質,尤其慢性腎臟病患者更要採低蛋白飲食。

由於慢性腎臟病的元兇是高血壓、糖尿病等諸多慢性病,要預防慢性腎臟病,必須從預防慢性病做起,注意三高中的血糖、血壓、血脂,避免亂服藥傷身。不同器官的疾病會相互影響,有慢性病要好好控制,有其他心臟、肝臟等疾病也要積極治療,避免病程往後走,侵犯到腎臟。

要保障腎臟健康,民眾要多珍惜自己的身體,均衡飲食,好好預防或控制慢性病。從前端的預防及初期的治療做起,避免走到洗腎的階段。

值班醫師 黃尚志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主任秘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內科部主任、台灣腎臟醫學會常務理事
現職: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病防治委員會主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

慢性腎臟病4大預防Tips
1.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少喝酒。
2.避免抽菸、吃檳榔。
3.避免罹患或好好控制慢性病。
4.避免服用來路不明藥物或不當使用藥物。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