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職場霸凌!罵人、濫用責任制都算...精神科醫師提醒:施暴者可能有「這幾種特質」
很多人在職場上易怒,言語粗暴,甚至做人身攻擊,這在台灣是很常發生的事,尤其是主管。管理照說要靠制度、溝通,但是這些需要時間跟努力,罵人往往是最快的做法。
員工不堪職場壓力、霸凌,選擇輕生 – 施暴者往往是自戀型人格,或者是焦慮症患者
這次勞動部發生了嚴重的職場霸凌事件,甚至員工不堪長期嚴重超時上班,因而選擇在辦公室上吊輕生,整個社會為之嘩然。
說實話,昨晚看了相關新聞,那些施暴者跟幫兇,都是身為主管勞工權益者最高階官員,完整錄音跟荒腔走板的回應,我氣到失眠了。為什麼失眠?正義感太強?不是。因為我門診中有太多被職場霸凌,因此失眠、焦慮、憂鬱而前來看病的,我很能感同身受。假如連主管機關本身都霸凌員工而不自覺,吹哨系統完全失靈,這是個甚麼樣的政府 ?
職場霸凌主要可以分為「情緒霸凌」跟「制度霸凌」
我們其實從小活在霸凌的環境中而不自知,像以前諸多的周星馳電影,幾乎每部都是在言語、甚至肢體上霸凌別人。到現在的韓國影視作品更是,它們反映了韓國社會「勝者為王」的心態,權力霸凌無所不在,也被視為理所當然。
台灣有不少的慣老闆,職場霸凌是經常發生的事,只是在於如何定義跟處理。最常見的有兩種:
1. 情緒霸凌:很多人在職場上易怒,言語粗暴,甚至做人身攻擊,這在台灣是很常發生的事,尤其是主管。管理照說要靠制度、溝通,但是這些需要時間跟努力,罵人往往是最快的做法。習慣了罵人、要求效率跟服從,對人又缺乏同理心,假如又加上本身是焦慮症患者(煩躁易怒、急性子是常見症狀),霸凌就會變成常態。
2. 制度霸凌: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隨時發群組、打電話,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你在放假。還有就是濫用責任制,加班不付錢就算了,長期慣性的加班,不考慮補償或增加人力,這也是霸凌。甚麼遲到、一個杯子沒洗、垃圾沒到都要扣錢,動不動就領不到獎金,這些也都是。
最嚴重的霸凌往往來自「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的特質是:
- 對自我重要性的優越感,顯現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 認為自己理該有特權,或別人會自動地順從他的期待
- 人際上的剝削,占別人便宜,或覺得本來就可以「為所欲為」
- 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辨識或認同別人的情感需求
- 專注於無止境的成功、權力、顯赫、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
- 需要過度的讚美,時常妒忌別人或且認為別人妒忌他或她。
看看是不是在勞動部這個案子中,這些特質施暴者全部都中,聽到被霸凌者私下的錄音,我真的覺得這樣的行為該及早被揭發、遏止跟懲罰。很多最後的悲劇,不只是被霸凌到超越極限,還有其他上位者的縱容,跟系統性的失能。霸凌、縱容,跟系統性的失能,三位一體。
最常見的霸凌則是來自主管的「焦慮」
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往往會容易擔心、緊張、焦慮,面對狀況跟壓力會急躁,甚至暴怒 。所以當你的主管是這樣的患者,但卻自己沒有病識感,放任自己的擔心跟焦慮來管理屬下,就很容易出現情緒霸凌。
台灣的過度要求服務、顧客永遠是對的,下了班還要接主管電話、網路通訊要隨時進行式,這些很多的根源都是來自焦慮。擔心顧客不滿意,擔心沒有5顆星,擔心事情不能及時完成,擔心萬一出狀況,無止盡的確認。
我常跟這些病人說,我沒辦法治療你的主管,只能開藥讓你被罵的時候比較不生氣、被念的時候不焦慮,晚上至少可以好好睡。面對職場霸凌有時需要改變的勇氣,「良禽澤木而居」,當主管的行為模式已經持續是如此,溝通也無效,那真的該考慮換公司。
但是台灣的焦慮症患者太多,要找到好的主管,不焦慮且能同理員工,真的不容易。因為靠著焦慮是可以減少犯錯,短期增進效率,但是卻霸凌了員工,也壓制了創新。這次勞動部事件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台灣注重職場文化,不允許霸凌,應該是一個像被性騷MeToo全民覺醒的開始,還大家一個好的工作跟生活。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