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忍無可忍,為何還繼續忍耐?和你的「童年經驗」有關!諮商心理師公開:這類人恐有4思考傾向
忍無可忍,什麼讓你繼續忍耐?從受害處境中離開的能力
你需要幫自己從受害處境中離開
「換藥或加藥,都只能帶來身心狀況暫時的改善,如果你依賴這些短暫緩解,強迫自己繼續待在承受不了的壓力環境,而不試著減輕壓力源,最後承擔苦果的是你的身體。」醫師語重心長地對阿致這麼說,阿致聽了心中一驚,溫柔體貼的醫師很少講這麼直接的重話,然後他開始習慣性的負面思考與自我責怪,「原來我已經這麼嚴重了嗎?」、「我讓醫生覺得很困擾嗎?」、「我是不是不應該一直跟醫生抱怨不舒服?」。
阿致已經在身心科看了半年了,這半年藥物愈用愈多,醫師說的他自己也心裡有數,他的壓力源很明顯,是惡劣的職場環境。他一年前到這間公司,是大家夢寐以前的上市上櫃大公司,一開始適應的還不錯,面試錄取他的上司很欣賞他,同事們相處和諧,當然還是有派系的權力之爭,但影響不到他這個新進的小員工。
後來公司的新產品出了危機,原本的主管被調到其他單位,空降了一位業界大佬做他們的主管,從此之後上班就成了惡夢,不合理的要求變成日常,不能完成是你個人能力不夠,任務達成有困難時,主管不是私下把員工叫進辦公室進行情勒式會談,就是公開處刑罔顧員工尊嚴的肆意謾罵,同事們嘗試各種調適與抗爭,無奈大佬後台很硬,公司高層仰賴他渡過危機,所以對於員工們的投訴進行安撫,卻沒有做出實質改變。
這半年來,跟阿致一樣開始跑醫院治病的同事不在少數,焦慮、憂鬱、失眠都是基本配備,有些同事還因此舊病復發住院休養,很多人都為了保命選擇離開,待得久有功績跟人脈做靠山的同事,可以申請換部門,普通人可以放棄高薪進行斷尾式離職,大家都紛紛選擇離開地獄般的職場,剩下阿致跟少數人仍然待在受害處境中。
落入受害處境難以離開的背後思考
阿致的處境並不是少數,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在情況惡劣的環境待過,有時候是個人與環境間不適配,該留還是該走,需要個人為自己好好取捨;有時候很明顯是時勢與大環境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適應。如果改變惡劣的環境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你是不是非得留下來犧牲自己呢?
在晤談室裡,我常陪伴創傷後的人們走過療傷歷程,我發現那些落於受害處境難以離開的人,他們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們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思考傾向,減弱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
下列舉出幾種常見的思考傾向,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也常有這樣的想法,可以先好好跟自己對話一下,增加自己落入受害情境時的自保能力。
一、 我真的不夠好,是我的問題
我們從家庭和學校習得的學習方式,似乎就是權威者指出你的錯誤,然後我們檢討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很少有機會會被鼓勵保持批判性思考。如果阿致從小成長在鼓勵聽話、厭惡創意、強調自我歸因的環境裡,那麼面對主管的惡意攻擊,他會很自然地認同對方的攻擊,陷入自我責備,即使別人都開始清醒過來,他還花力氣說服自己要知錯能改。
二、 我再努力一點,他就會變好
你會為自己設下情緒界線嗎?還是習慣將對方的情緒責任背在自己身上呢?有些人在原生家庭的關係裡,學習滿足照顧者的內在需要,將照顧者的感受當作自己的責任,帶著這樣的習性,陷入受害處境時,就很難跳脫,因為當你被攻擊感到受傷時,你還習慣性地先為對方著想,希望自己能變得有能力解決對方的困擾。
三、 我想證明我有能力/錯的不是我/你辜負我
前面兩種思考傾向,當事人處於被攻擊的狀態時,第一時間是從自己身上挑錯,或認為自己應該為此負責,這是缺乏自知與自信的狀態。而困於第三種思考的人,相對比較有自信,不會一直自我檢討,但是他們的自信基礎不穩,需要他人認同與支持才能存活。所以他們留在受害處境是因為他們想要獲得「證明」,有的人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有的人想要證明清白,有的人想證明對方錯待自己,不論哪一種,因為過於仰賴權威者的評價,所以他們遲遲無法離開讓自己受傷的關係。
四、 我若離開,是背叛跟不負責任
有些原生家庭讓孩子模糊了「獨立」跟「自私」的分界,所以當孩子年齡漸長,開始有動機與能力逐步獨立時,得到的不是家人的支持,而是指責和埋怨,責怪他們拋棄家人、自私自利;另一些孩子在家裡一直擔任「拯救者」的角色,他們習慣為家人的需求和情緒買單,一旦不願繼續拯救家人時,就會被冠上加害者的大鍋。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每當他們為自己發聲,站在自己的角度作出選擇時,都會覺得自己是「背叛」和「不負責任」,所以即便在關係中受害甚深,他們也不敢輕易離開。
身在低谷時看不見光,你需要適當的幫助
在藥物與心理治療同時並進一段時間後,阿致覺得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變得正常許多!他開始感受到過去這段時間,自己的心與腦確實深陷於負向循環的低谷,現在開始好轉從低處爬起來,才能體會出前後差異,他慢慢找回自己以前的判斷力和成就感,他確認自己現在的職場跟主管真的不值得自己繼續為之努力,在想清楚後的某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可以開始找新工作了,他感覺自己準備好去新的地方,開啟職場生涯新旅程。
你好我也好是健康關係的基礎
後來阿致到了新工作,常把前一兩年的經驗放在心上,他學會從一開始就要在關係中維持良好的習慣,當自己在互動狀態裡感到受傷或過大的壓力,就要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惡性的關係發芽的機會。
養成下列這幾個日常習慣,有助於讓你在各種關係裡保有自我,在關係出現失衡時,採取這些行動,可能有機會讓關係回到相對健康的狀態。
一、 時時謹記「情緒界限」與「課題分離」:當攻擊或衝突發生時,在自己想要依照本能做反應之前,先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在當下事件裡的「界線」在哪?是誰的「議題」。
舉例來說,當某件由你負責的任務出了差錯,原因是不可預期不可抗的因素,你做了所有能做的補救,但任務還是必須延遲完成,主管為此在公開場合對你破口大罵、做人身攻擊,貶損你的能力與人格。
此時你需要提醒自己,主管失控的負面情緒,全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嗎?他用攻擊員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宣洩自己的挫敗感,這是他的選擇,也是他的議題,不是你的責任。你需要著眼於如何在受攻擊的狀態下自我保護、如何消化自己在工作上的挫折感,然後聚焦於客觀困境,根據你的職位與任務,判斷你在工作上下一步該做什麼,而不是以主管的情緒作為判斷標準。
二、 勇於即時反應,讓改變有機會發生:很多人因為原生家庭裡挫折的溝通經驗,在職場或其他關係中習慣性認為「溝通無效」,然後在關係開始出差錯時,延遲甚至完全不反應,當你無法得到對方真實的回應,你就會用過去經驗來解讀當下事件,這是最容易讓自己人生劇本重演的時刻,所以儘管「溝通」很難還是要做。
很多人會跟我說「溝通有什麼用,他又不會變!」,但溝通不是為了讓對方改變,溝通是為了讓你改變,當你活在當下,真實地給關係再一次機會,你會發現過去的經驗不見得永遠重複,溝通可能會讓你發現某些路不通,但也會讓你發現眼前有很多新選擇,即時溝通才能讓你的舊人生劇本有機會改變!
三、 永遠站在自己這邊,自我照顧優先: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身處逆境或順境,永遠要站在自己這邊,要第一時間關心自己的身體、觀察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判斷、靠近那些能幫助你自我覺察和自我照顧的人們。
永遠要留時間讓自己好好吃頓飯、好好睡個覺、好好發個呆、好好做運動、好好跟愛的人交流感情的時間,你要好好保護你人生中許多「美好」,你是為了美好而努力,是朝著自己覺得有光的地方前進。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曾耀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