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肺癌病人,第一句話竟是「恭喜」?第一名胸腔外科醫師面對癌症與死亡的省思
攝影:張家毓
「看到她走的那一刻,才驚覺自己什麼忙也幫不上...」那是曾任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夏君毅的第一個肺臟移植手術,為了一個19歲女孩,那6年,他的手機天天24小時待命、一個多月都睡醫院沒有回家。
他曾赴美國跟著全球首例成功完成「長期存活之人體單肺移植手術」的Dr. Cooper學習,返台後成功完成全台第三例的肺臟移植手術。
從醫26年,許多和他一樣位階的主任級醫生,已經不用親自執刀,只有他堅持每台刀都要親自上陣;當其他醫生忙著將過年的班表排開、留給菜鳥醫生時,他卻願意犧牲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在過年期間去病房探望每一位病人......
在《良醫健康網》近四萬民網友票選排行中,夏君毅也獲得胸腔外科第一名的好醫生評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布的《全球癌症報告 2014》(World Cancer Report 2014)指出,全球死於癌症的人中,占比最大為「肺癌」。不禁讓人好奇,在肺癌人數逐漸攀升、醫療糾紛猖狂的世代,除了專業的醫術外,還有什麼原因能讓病人及家屬在病人生命告終時,仍能帶著微笑向醫生說聲:「謝謝照顧」?
從小體弱多病,立志長大要當醫生
為照顧家人,放棄到一級國家醫學中心發展
「我一直很想當醫生。小時候算是體弱多病,或許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覺得當醫生能治療病人,是件滿憧憬的事。」因著自身經歷從小就立志當醫生,在多數奉父母之命從醫的同儕中,夏君毅成為的少數例外。
為了家人,他也放棄到大家心目中的一級國家醫學中心發展。
「那時候很多人都鼓勵我到北部,包括去台大、長庚、台北榮總這樣大家心目中一級的國家醫學中心,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其實那時候我已經考進長庚醫院的住院醫師,也跟他們簽約了;但後來覺得父母都在台中,我又是獨子,就覺得就算今天醫生做得很好,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照顧不到......。」
台北一級國家醫學中心的光環沒有吸引到20多歲的夏君毅,「在那個年代,要做外科住院醫師,大概一年能回家一趟就不錯了;所以後來想想就覺得還是要回來台中。那時候台中唯一的醫學中心,就是台中榮總。」
至於為什麼會走上外科?又是相對冷僻的「胸腔外科」?
「因為喜歡動刀,我覺得開刀有點像在做一件藝術品,當你完成這件作品、然後很完美,那種滿足感是用多少金錢換不來的,這也是當初我想做外科的原因。」夏君毅坦言一開始就對外科很有興趣,「而且『胸腔外科』在醫學領域上,是榮總少數幾個科裡能勝過台大的。目前台灣有做肺臟移植的就是台大跟台中榮總,術後五年存活率約50%,跟全世界(比例)差不多。那時候會希望來榮總能進到最好的科啦!」加上當時帶領他的老師陳志毅(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積極邀請他加入胸腔外科的陣容,夏君毅就這樣開始「胸腔外科」的醫師之路。
從醫26年,儘管看了無數個病患、治癒了多條人命,但讓夏君毅最難忘記的,還是15年前他第一個做肺臟移植的19歲女孩......
19歲女孩的「肺臟移植」手術
一個月睡醫院、六年來手機天天24小時待命
民國90年,夏君毅執行了台中榮總第一個肺臟移植手術。
「她得的『瀰漫型肺部動靜脈廔管』全世界沒幾例、非常罕見,」夏君毅說,「那時候住在醫院一個多月都沒回家,心想一定要成功、所有過程都要自己參與,還跟醫護人員說:『24小時,有任何事隨時找我!』」和夏君毅共事多年的妙秘書也說,「夏醫師真的對病人非常用心。」
夏君毅解釋,「因為肺臟本身就是跟外界交通的器官,所以它跟肝移植、腎移植不一樣,肺臟移植感染率很高,尤其病人這種常在吃跟免疫抑制有關的藥物後,很容易感染;大部分病人都是死於急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