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一直好不了?腸胃名醫教你:養胃3招,2年逆轉「胃癌前病變」
2013年台灣胃癌發生人數3768人(排名第七),死亡人數2241人(排名第五),近10年死亡人數持續上升,主要原因為患者確診時幾乎都已到了晚期。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易被誤認為胃潰瘍、胃痛,國內八成胃癌病患確診時已經晚期,一旦轉移,五年存活率更不到一成。(新聞來源)
胃癌不是瞬間得上的,你可別想多了
疾病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胃炎要變成胃癌,也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在胃炎與胃癌中間,還存在著一個胃癌前病變的概念。
胃癌前病變是胃炎向胃癌轉變的中間過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癌前病變這個概念,一方面在於胃癌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實施針對病因的預防比較困難,而及早識別、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是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較為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在於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胃癌前病變離胃癌還有十萬八千里
小王第一次來門診的時候,拿著胃鏡報告和病理單一言不發,只是不停歎氣,然後交到我的手裡,順手拿出兩張銀行卡,嚇我一大跳。
「不知道還能活多久,醫師,我把卡都帶來了,人生苦短,您說吧,我還有多久就到胃癌了?」說完後一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樣子。
還沒等我說話,他又補充:「也不怕您笑話,昨晚來北京,在旅館裡我就和老婆抱頭痛哭,可憐我的孩子還很小。」三十歲的男人說著說著哽咽了。
我瀏覽了一下病理報告,提示有腸上皮化生,估計小王自己上網搜索,得知是癌前病變,於是背了巨大的心理包袱,連交代後事的心都有了。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話說「無知者無畏」,這是「無知者可憐」啊。
「你知道胃有多大嗎?」避開胃癌不談,我換了話題,小王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皺起了眉頭。
我知道他不會回答,自己接著說:「一般來說,我們喝三瓶五百毫升的礦泉水,胃就飽了。喝了五瓶礦泉水,胃就已經擴張到極限,處於急性胃擴張狀態。這個時候,人會覺得非常難受。」
小王一臉疑惑地看著我,不明白我和他東拉西扯這些做什麼。
「胃就像氣球,胃裡沒東西的時候,它就像沒氣的氣球,縮成一團,胃壁厚度有一釐米左右。人一開始吃東西,胃就像被充氣的氣球,體積慢慢變大,胃壁漸漸變薄。吃得特別飽時,胃會鼓得像充滿氣的氣球。這種情況下,胃壁的厚度已經比紙厚不了多少了。」
小王雖然不知道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是聽得特別認真。
「你這種患者,我每天要看很多。你們在病理報告上見到『腸上皮化生』的字眼,上網一查,呀!癌前病變,嚇壞了。」
「是啊,癌前不就是馬上要到癌症了?」小王的臉上滿是擔憂。
「剛才為什麼要說胃的大小呢,就是要告訴你,胃的伸縮性很強,它的內表面積很大。我們做胃鏡的時候取的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沒有人能把所有的地方都取下來一塊做病理檢查的。」
「那是我取出來的這塊有問題啊?」
「是的,你取出來的這一塊有問題。但這一塊不是隨便取的,醫生在給你做胃鏡的時候,會根據經驗來判斷什麼地方容易萎縮、什麼地方有可疑的病變,如果這地方在肉眼下看著可疑,就會用活檢鉗取出一點來做病理檢查。最終的診斷會以病理結果為准。胃的內表面積那麼大,取到的那一點有癌前病變,不代表全胃都有病變,剩下的大部分是在正常工作的。而且,就算是癌前病變,也不是馬上就到癌了,中間還隔著千山萬水呢!」
聽我說到這裡,小王似乎輕鬆了一些,他問我:「那醫師,我這報告上寫的『腸上皮化生』到底什麼意思啊?它跟胃癌到底有什麼關係啊?」
「當醫生從你胃裡取出一小塊組織去做病理檢查時,病理科的醫師會用電子顯微鏡放大幾千甚至幾萬倍去觀察這塊組織的形態。這塊組織有可能是正常形態,也有可能萎縮了,也有可能出現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包括兩種形態,其一,就是你這種『腸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形態變得像腸上皮細胞一樣;另一種叫『上皮內瘤變』,強調胃黏膜上皮內腫瘤的形成,就是即將變成腫瘤。兩相比較,你這種『腸上皮化生』還是比較輕的。」
小王這時候的思想負擔進一步減輕了,但他還是有自己的擔心:「醫師,那我是不是還是比一般人容易得胃癌?」
「你沒必要為這個有太多顧慮,胃癌的癌前病變要發展成胃癌,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停下來,甚至有可能回頭。看到癌前病變的診斷,你不要有顧慮,它就是給你提個醒:你從現在開始應該警惕,有病治病,改變生活習慣。如果能做到這樣,是不會輕易發展為胃癌的。」
「但我還是覺得有風險。」小王還是不放心。
「那要說風險,我們活在世界上就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就連吃飯都可能會突然被噎死,那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吧;也不能看到交通事故,那就不出門了吧。你這病發現得早,對於治療有好處,我給你制訂一個方案,按部就班地治療,然後你就正常過日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