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反覆發作可能致癌!想早期發現罹癌因子,醫師推薦這種幽門桿菌檢查
若經常腸胃不適,有人會懷疑自己得了胃潰瘍,卻又認為是生活習慣造成而消極地吞胃藥、置之不理。具體說來,胃潰瘍的主要症狀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腹脹、噁心想吐等,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只有輕微消化不良、脹氣多,也可能是上腹有點悶悶的感覺,或是台語說「胃糟糟」。如果潰瘍嚴重、有出血、延誤就醫,將排出黑便。
而形成胃潰瘍的常見因素有三種:
(一)幽門桿菌感染,根據統計台灣人胃潰瘍有60~70%和幽門桿菌有關;
(二)藥物引起,坊間愛用的日本消炎藥含有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易引起胃潰瘍;
(三)壓力、飲食不正常,易形成壓力型潰瘍;此外也有少數案例是和內分泌有關。
其中最容易忽略、但也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幽門桿菌,很多人不知道潰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假如細菌沒有被診斷出來,潰瘍不斷復發甚至可能致癌。
我們常說幽門桿菌感染致癌有四部曲:一是細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二是形成消化性潰瘍;三是胃黏膜萎縮(也稱為萎縮型胃炎、腸上皮化生),這時已跨入癌前病變,罹癌風險也大幅提高;四就是胃癌產生。
假如有不明原因的貧血、黑便、上腹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以上)、體重下降,這些都是胃癌早期比較嚴重的警訊,應該及早就醫做檢查。
幽門桿菌的檢測,也不像胃鏡、大腸鏡檢查那麼可怕(可參考下面的表格)。準確率最高的是幽門桿菌吹氣試驗,或是我也很推薦有些健檢中心會使用的抽血檢測,非侵入式、不必空腹、結果準確度也高達85%,不受藥物干擾、價位便宜更是優勢。
相較之下,吹氣檢查一旦受到抗生素或胃藥的干擾,準確度就會大幅下滑,因而有檢查前兩週內不能吃抗生素或胃藥的限制,可是台灣有很多腸胃不舒服的人會自行買藥吃,或是到處看醫生,最後才做吹氣檢查,這時不受藥物干擾的抽血檢測會準確一點。
幽門桿菌檢測方案6種比較:
其實想從根本保胃防癌,除了檢查及治療幽門桿菌,定時定量吃飯是最重要的,經常沒空吃飯可以隨身攜帶小包蘇打餅乾,餓了先吃一兩包墊墊胃、中和胃酸,防止胃酸過多造成胃痛、胃潰瘍。平時多吃山藥、秋葵、南瓜等黏滑食物,黏液蛋白能保護胃壁,高麗菜也能保護胃黏膜,這四種都是我推薦的保胃食物。平常多運動,不過量飲酒抽菸,都能預防消化性潰瘍。
※本文獲「張振榕醫師的健康相談室」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