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病人胸痛送急診,醫師排除心肌梗塞可能,最後病人卻死於心肌梗塞...如果你是家屬,會提告嗎?
在醫療糾紛頻傳的現今社會,醫師已經養成防衛的心態,只要有糾紛,一定都認為病人家屬就是死要錢,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在醫院裡,只要有律師來上課,就會教大家要如何避免醫療糾紛,慢慢地,防衛醫療充斥我們的醫療環境。面對這樣對立衝突的環境,究竟應該如何教導年輕醫師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是臨床教師的一個大課題。去年應某個醫學人文課程老師的邀請,到學校上課,與大一、大二的醫學生分享行醫的心得,其中一堂課,我就用「如果你是家屬,你會...」為題,與學生討論醫療糾紛,希望藉此可以讓大家看到另一種解決醫療糾紛的可能性。
醫療糾紛或許可以有金錢外的解決可能性
和學生們分享的第一個案例是一個約60歲的婦女,因為跌倒骨折來急診,意外發現有嚴重的腹水,所以從急診收治住院,要進一步查明原因。
經過初步檢查,腹部電腦斷層發現腹腔有腫瘤,照顧她的住院醫師懷疑這個病人罹患腹部癌症合併骨頭轉移,於是幫她安排骨頭掃描。病人要去檢查之前,可能是身體不舒服,變得很躁動,於是主責護士打電話通知住院醫師,住院醫師為了讓她可以順利去做檢查,馬上請護理師給予病人施打鎮定安眠藥。藥劑打了之後,病人逐漸睡著了,傳送人員與她的兒子護送她去核醫檢查室做骨頭檢查,做完回來後,主責護士量她的生命徵象,發現竟然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馬上進行急救,經過30分鐘的搶救,恢復了呼吸與心跳,並轉送到加護病房。
當晚她的兒子在病房巧遇照顧她的住院醫師,於是就坐在醫病討論室裡,談論這整件事情,病人的兒子非常自責地跟醫師說:「我全程陪著我的媽媽,我以為她是睡著了,但是沒有想到回到病房後,竟然是沒有呼吸與心跳!我沒有醫學知識,不知道媽媽這樣子是不對的,如果這個過程有專業的人員陪同,這樣的不幸,應該就不會發生了!.....」
講到這裡,我停了一下,問學生:「如果你(妳)是家屬,你會想告醫師嗎? 」
所有的學生面面相覷,有個學生忍不住舉手問我說:「老師,這整件事情,醫生錯在哪裡呢?」
我回答道:「住院醫師沒有去看病人評估躁動原因,就口頭醫囑請主責護士施打藥物,這是第一個錯誤,這樣的病人去做檢查,風險比較高,如果住院醫師忙,應該要請實習醫師陪同去做檢查,這是第二個錯誤。 雖然這是事後諸葛,但是如果你是家屬,遇到這樣的突發狀況,你會想告醫生嗎?」
聽了我的解說後,全班大概有1/4的人表示想告醫師,而有1/4的人,覺得雖然這個過程醫師有錯,但是提告了也無濟於事,所以不想告醫師,而有一半的人,心裡很糾結, 無法做出決定。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50幾歲的廚師,在某天早上11點多開始胸痛,因症狀一直沒有緩解,所以大約在當天下午3點去某家醫學中心急診求診,急診醫師問診完後,初步想排除急性心肌梗塞,於是先幫他安排心電圖、胸部X光及檢查心肌酵素,等待檢查結果出來前,讓他先留院觀察,4點多抽血檢查的結果暫時排除心肌梗塞,但因他還是持續抱怨不舒服且血壓很高,急診醫師讓他繼續留觀,又過了半個小時,他跟急診護理師抱怨上腹痛,急診醫師很快地又來看他,當下決定安排腹部電腦斷層,要排除膽囊炎或是膽管結石,或是腹腔血管問題,約5點半左右,放射科醫師緊急通知急診醫師這個病人罹患主動脈剝離,急診醫師馬上聯絡心臟外科醫師,希望外科醫師評估,給病人適當的處置,過沒多久,心臟外科醫師就來看這個病人,但因腹部電腦斷層的影像無法幫助外科醫師判斷這個病人是否需要手術介入治療,所以心外醫師建議馬上做主動脈電腦斷層。
在6點半的時候,這個病人又被送去電腦斷層室,但就在6點45分,完成電腦斷層檢查後,突然心跳停止,進入急救,急診醫師根據新的電腦斷層的影像判斷,這個病人是因心包膜填塞而心跳停止,緊急幫他放置引流管,心肺復甦術進行了30分鐘,最後於晚間7點15分宣告不治。
故事講到這裡,我停下來問學生:「如果你(妳)是家屬,你會想告急診醫師嗎? 」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