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紙杯、紙餐具比塑膠安全?環毒博士:千萬別裝熱食!3招避免毒素吃下肚
來源:bark@flickr, CC BY 2.0
民以食為天,現代人不再擔心糧食缺乏問題,而是如何「食以安為先」。針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要提高自覺的不只是塑化劑,還有出現在飲食生活用品之中的化學毒物,一旦日積月累接觸之後,也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紙容器暗藏毒素風險
很多人認為紙杯、紙餐具是消耗品,用完即丟,一次性使用也符合安全、衛生的條件,何樂而不為?我則經常宣導不用紙容器的觀念,結果有次演講結束後,一位聽眾問我:「使用紙杯、紙碗,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我的答案是:「積少成多,小風險很容易就變成大風險了。」
紙容器風險①:可能添加螢光增白劑
不少人挑選紙容器時會覺得顏色越白越衛生,但其實不然。為了使紙容器看起來潔白,製造廠商有可能添加螢光增白劑。
螢光增白劑是否會致癌?目前國際間雖無確實定論及報告,但已證實螢光增白劑會造成皮膚敏感或過敏,嬰幼兒及有遺傳性過敏者要多加注意,避免誘發紅腫、發癢等不適症。衛福部已在民國102年於「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食品容器及包裝不得檢驗出螢光增白劑。
紙容器風險②:內層塗料可能含有塑化劑
紙容器內層塗料最早使用的是蠟,噴蠟目的是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避免盛裝紙容器裡面的水、飲料或食品直接與紙材接觸。這層蠟遇到超過40℃的熱水就會融化,所以塗蠟紙容器只能盛裝冷水或飲料,不適合裝熱水、熱食。萬一不慎注入熱水讓蠟溶出,使用者可能會出現腹瀉、腸胃不適症狀。
後來廠商又開發將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隔水膜塗在紙杯上,成為塑膠淋膜紙杯,且將圖案及文字印在紙杯外觀,增加美觀性。聚乙烯(PE)隔水膜塗料的品質不一,製造時若非專一生產線(生產線可能也用來製造聚氯乙烯產品),可能遭受污染塑化劑或發生PE隔水膜剝離、脫落情況。裝入滾燙熱水、熱食瞬間,會溶入水或食物中,一點一滴地被身體吸收。
紙容器風險③:外層油墨毒素可能入侵體內
民國104年3月9日,《中國時報》刊載了一則「某連鎖便利商店的咖啡紙杯,驚爆外層油墨會『溶化』,消費者竟然被沾得手指發黑」的新聞,揭露了紙容器外層油墨毒素不容小覷的問題。
一般使用者往往認為熱飲才會溶出油墨,其實紙杯盛裝冷飲,在外冷內熱作用下,一樣會產生水滴,溶出油墨。另外,紙容器疊放在一起時,如果儲存環境受潮或被污染,也會有油墨殘留的情況發生。
依照政府規定,食用級紙容器應使用食用級印刷油墨,但它的價格每公斤2千元,是工業用油墨的六倍。在成本考量下,廠商多半會改用工業用油墨,尤其是盛裝炸物如蔥油餅、炸雞排的廉價紙袋,這情形很難避免。工業用油墨可能含有甲苯等有機溶劑,它是中樞神經抑制劑,長久暴露之下會影響注意力、記憶力;另外,工業用油墨還可能含有鉛、鉻、鎘、汞等重金屬、有機溶劑,均會影響健康。
民國103年,國內曾爆發一起毒餐盒、毒紙杯事件。某家特殊印刷公司供應上百家餐飲業紙容器,其中不乏知名航空業者、速食連鎖店、連鎖早餐店。業者在製造過程中,要求員工用有毒溶劑甲苯擦拭及除污,幸好有離職員工爆料,相關單位及早處置,依法銷毀了一百公噸餐盒,否則造成的後遺症真是不堪設想。
環毒博士這樣做
1.減量使用紙容器
我很少使用紙杯、紙餐具。平常上班時,我會隨身攜帶兩支保溫瓶,一個裝開水,一個裝咖啡;偶爾去咖啡店時,我也一定會主動跟服務人員說:「請用馬克杯,不要用紙杯。」
為了降低毒素暴露量,重複使用可以回收的容器是最安全的做法。目前我任教的成功大學學生餐廳,以及行政院環保署、台南市環保局等單位,已經不採用一次性紙製容器,合作的餐飲業者必須提供可以回收的不鏽鋼碗筷、玻璃杯等容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