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傷腎,能不吃就不吃!第一名腎臟科醫師:一定要吃止痛藥時,該注意的幾個原則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撰文者: 吳佩芬2017-11-14

攝影:吳佩芬(版權所屬:良醫健康網)

嘉義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董淳武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多名網友的票選中,獲選為「腎臟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董淳武認為,護腎的根本之道,就是改變飲食壞習慣、減少止痛藥的使用。

依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6年最花錢的疾病排行榜第一名是慢性腎臟疾病,總計483億元,洗腎人數超過8萬5千人,而造成洗腎的主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炎。此外,痛風、高尿酸血症以及止痛藥的服用,造成腎臟傷害、腎功能惡化,也是洗腎的病因之一。 

慢性腎病這樣吃  低蛋白飲食有3寶 

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炎、痛風、高尿酸血症,都是吃出來的疾病。董淳武以慢性腎病變為例,這類的患者要低蛋白飲食,健康成人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1公斤0.8到1公克,低蛋白飲食則是0.6到0.8公克。「低蛋白飲食控制是現行最強的證據,可以降低慢性腎病變惡化速度、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董淳武說,多數的慢性腎病變患者卻因為難忍飢餓感而放棄,董淳武會建議病人,以冬粉、蓮藕粉、粉圓或低蛋白配方奶等「低蛋白」的點心來補充熱量,以避免發生營養不良現象。 

除了飲食禁忌,「病人的最大盲點是覺得吃藥不好」董淳武說,糖尿病、高血壓病患因長期吃藥而出現「抗藥性」,排斥吃藥、自行減少藥量,導致血糖、血壓控制不穩定,不但造成病情惡化,也增加腎臟負擔、反而更傷腎,間接加速肝腎惡化。董淳武強調,除非是「糖尿病前期」、或是「高血壓前期」的病患,還能靠飲食、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病情,否則就必須靠藥物治療為主,再搭配飲食、生活習慣改變,才能事半功倍,任何減藥、停藥的動作,都必須跟醫師討論而非自己憑感覺,例如用藥出現不舒服的副作用,就應該提早回診請醫師調藥、換藥。 

痛風平日不保養  發作時卻吃傷腎的止痛藥 

而痛風病患也有同樣的情況。董淳武指出,病患往往等到痛風發作才吃藥,而急性期的藥物有秋水仙、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董淳武呼籲病患,與其痛風急性發作時服用大量會傷腎的NSAID,倒不如平日規律吃降尿酸的藥物、減少腎臟內的尿酸囤積,降低痛風發作的頻率。NSAID常見藥物,如阿斯匹靈、服他寧等等。 

董淳武強調,國衛院2014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使用NSAID,會提高糖尿病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達42% ,所以常打羽球、騎單車的董淳武,激烈運動後非不得已使用NSAID止痛時,只會使用局部的噴劑或塗抹的藥膏、而非口服NSAID止痛藥,以減少NSAID吸收到血液中的濃度來降低對腎臟的傷害,即使如此,董淳武一年使用NSAID的次數大約也只有2次左右,可見身為腎臟科醫師的他,對NSAID的使用有多麼謹慎。 

董淳武特別提醒大家,腎病是沒有聲音的疾病,就算是洗腎病人,也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根據國衛院的研究,國人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而慢性腎病病人自我察覺率只有4%左右,也就是說100個人當中,約有12個人有腎臟病,但大約只有0.5個人知道自己有病而已,國人對腎病「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具有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的董淳武,提供大家他自己用來早期發現慢性腎病變的簡易自我觀察法。 

1 .定期健康檢查。

國健署提供成人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成人每3年一次健檢服務,包括尿蛋白、腎絲球過濾率,以及肌酸酐等與腎功能有關的尿液、血液檢查項目,可以及早發現是否罹患慢性病、或是慢性腎病變。 

2.量血壓。

到醫院就醫或是陪伴親友就醫時,可以利用醫院的儀器免費量測血壓。血壓升高是腎功能變異的早期徵兆,腎功能異常不見得血壓會一下子飆高,通常是緩慢升高的趨勢。董淳武提醒40歲以後的民眾,應該早晚量血壓,利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量完一次之後隔5分鐘再量第2次,取2次的平均值。 

3.尿液有無泡泡。

每天早上起床觀察第一泡濃縮的尿液,有泡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白天時,一整天沒有發燒、運動,但尿中卻有泡泡的話,最好就醫檢查。 

1
2
單頁閱讀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