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愛吵架 心理師:別急著判斷對錯

撰文者: 林奐妤2018-05-08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孩子都是父母的寶,但若是家裡孩子多,免不了手足爭執。雖然不願傷害任何一個孩子,但仍然應該公平處理。這時候家長權衡很重要,父母如何公正審視,並做出正確的處置?

先理解孩子情緒 再進行後續教育

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孩子間會出現衝突很正常,人類的本能即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而競爭。孩子間的爭吵最常在遊戲、搶玩具時發生,想獲得有限的父母的愛與關注,或從中證明自己是對的。然而爭吵會越演越烈,往往是因為孩子重視的事情沒有被聽懂,或是被要求隱忍。

邱淳孝諮商心理師的作品《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闡述親子溝通方式,以實例幫助讀者父母們了解狀況,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內容提到「想要平息手足之間的紛爭,最好抱持這三個步驟原則:(1)不評價的聆聽、(2)同理性的回應、(3)鼓勵孩子對話」

例如哥哥認為弟弟未經同意拿他玩具,家長要哥哥「讓弟弟」,孩子會發更大的脾氣,試圖讓父母親看見他最在意的事情。父母親應先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在意的事情,孩子情緒較穩定後,再進行後續的教育。若孩子容易崩潰大哭,可能是過去經驗長期累積,不被理解與傾聽。

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 需要更仔細聽孩子說明

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衝突是2個不同個體磨合差異的過程。很多大人會害怕孩子衝突,然而衝突不失為一個學習機會,父母應理解孩子當下目的與重點,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們學習以後用更好的表達方式與對方相處。不只告訴對錯,也一起想辦法。例如告訴哥哥,弟弟亂拿玩具時可以跟爸媽說;跟弟弟說,哥哥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玩具給誰,不可以用搶的。不用下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從行為中分析跟教育。如果教育中孩子還是不認可,就需要更仔細的聽孩子說明。

若是調解紛爭時,孩子情緒仍很激動,爸媽可以多說一點;若孩子情緒沒有非常火爆,可讓孩子自己表達、說明,雙方的說法都要聽,就算出現矛盾的說法也不要急著下對錯判斷,而是要幫助雙方對話,讓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除非嚴重到打起來,否則孩子們同時在場溝通比較好。孩子消化情緒比大人快得多,只要確實完成認真傾聽這一步,通常不會衍伸出後續問題。

父母應捫心自問 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公平

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表示,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很「歡」,但想要孩子聽懂自己的話,先聽進孩子的話。孩子反覆堅持己見時,反而需要停下來、慢下來去檢視自己是否忽視孩子的重點。父母的情緒要穩住,避免被帶著走。先了解孩子的目的與情緒,接著幫助孩子。衝突的過程很重要,不用刻意避免衝突,反而能藉此機會教育。

父母自己也需關注自我情緒,了解為何會對孩子爭執不耐煩。孩子的個性沒有好壞,父母應捫心自問對兩個孩子的期待是否不同,或是因為自己的相處喜好而有不同表現。孩子的個性與表達可能是長期累積而成,也可以詢問孩子的想法,親子一同成長。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