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就失眠...精神科醫師:不想吃一輩子安眠藥,先檢測你是否屬於「這種體質」
「醫師,你問這麼多幹嗎?我這樣吃很久了,你照著開就好了,可以不要囉嗦嗎?」
我忘了自己當時是怎麼處理的?假如有開藥,臉也應該很臭。我常常跟那些要求照他們意思開藥的病人說:
「對不起,醫師的職責是幫人看病,解決問題,而不是賣藥的。」
但重點不是病人這種「把醫療業視為完全的服務業,把拿藥當菜市場買菜,喊價還價。」的錯誤認知,而是為什麼有很多20歲上下的病人,非得靠2顆安眠藥才能入睡,而且到最後越吃越多?失眠不是老人才會有的嗎?人的年紀越大,越難入睡才對。
隨著年紀越大,睡不著、失眠的人越來越多是對的。因為發號施令讓腦細胞休息的睡眠中樞,會隨年紀而越來越沒力量,也就更難入睡。睡眠的結構也會因年紀而改變,睡眠的週期縮短,睡眠時間就減少。因為膀胱功能的退化,或攝護腺問題,上廁所次數增加所造成的睡眠中斷,也常影響睡眠品質。
但是單純因為老化造成的單純失眠,一般來說都不需要用太強、太多的安眠藥,往往內科、家醫科醫師順手開一顆鎮定劑也就解決問題了。但是依然有為數甚多的失眠者並非老年人,上班族有時壓力大、晚上輪班、生養小孩,家庭紛爭等等壓力,跟人際間的情緒,往往造成睡眠問題,這都還可理解。
但一些年紀輕輕的青年,甚至青少年,應該還是無憂無慮的年紀,為什麼也會睡不著?12、13歲就偶爾會出現多夢、難入睡;到17、18歲就開始使用安眠藥呢?
其實這跟焦慮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所謂的焦慮體質就是台灣人常說的「厚操煩,易緊張」。一般認為焦慮體質90%跟遺傳有關,這翻譯成白話文是——假如父母親中有一個人是焦慮體質,則小孩有一半的機會有焦慮體質;假如兩個都是,那小孩有焦慮體質的機會可能高達80-90%。
焦慮體質不是精神疾病,但卻比其他人有高很多的機率得到焦慮性疾患,包括廣泛性焦慮症(在台灣可能有10%以上)、強迫症(3%)、恐慌症(3%)、社交焦慮症(5-10%)、畏懼症(包括懼高、怕血等,5-10%)。
青少年比較少有恐慌症,但會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遇到壓力跟情緒上的困擾時會胸悶、吸不到氣、手腳麻痺。這些比例雖然不能相加,因為會同時有幾種的焦慮性疾患,像廣泛性焦慮症加強迫症,或是社交焦慮症加畏懼症,但占總兒童、青少年的比率可能至少有15-20%。
這是一個大數字。主要的核心問題,是無法控制的擔心與害怕,過度的緊張,造成睡眠、肌肉緊繃、自律甚經失調、強迫症狀。焦慮體質在兒童時期往往即會顯現,尤其青少年。
下面是一個有關兒童或青少年焦慮症的量表,您可以自己做做看,這可以蠻完整的反應焦慮體質:
1. 對於社交活動(像跟朋友出去、親戚聚會)有很顯著而立即的害怕嗎?尤其是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
2. 對於某些事件或活動會有多餘的擔心嗎?像出門旅行,參加檢定考試。
3. 會無緣無故覺得吸不到氣、胸悶,或心跳很快嗎?
4. 跟家庭成員或其他熟悉的人,可以建立與年齡相當的社交關係嗎?像打電話拜年,有事不會只跟媽媽講。
5. 跟同學相處時會不會顯得焦慮,甚至避免去接觸他們?
6. 對某些東西或情境有不合理而持續的害怕嗎?像飛行、高處,或動物。
7. 遭遇到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會僵住不敢動,黏著人,或發脾氣亂哭嗎?
8. 會特別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好,或者競爭力不如人嗎?
9. 需要離開家人或熟悉的人時,會哭鬧、發脾氣,或不願離開嗎?
10. 曾拒絕上學,或迴避跟年齡相當的社會活動嗎?像參加園遊會表演、跟同學去看電影。
11. 會每天花一個小時以上重複做某件事情嗎?像洗手、檢查、計算,或整理。
12. 會容易頭痛、做惡夢,或肚子痛嗎?
除了這12題之外,焦慮體質特別容易在18歲前後出現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往往很早就開始需要每天使用安眠藥。很多年輕病人在經常性使用安眠藥後,會習慣性的用藥,甚至包括白天也須使用鎮定劑。
精神科醫師目前對於所謂的「焦慮體質」或「兒童焦慮症」這個新領域並不是那麼的清楚,加上兒童心智科醫師數目不夠,往往在診斷、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都有不足,造成病人可能一輩子與安眠藥「睡」在一起。
病人吃久了會放棄不用安眠藥的嘗試與想法,看診也只想拿藥趕快走,我常常攔下他們,問:「你才20來歲,打算就這樣吃一輩子的安眠藥嗎?」
老實說,這是每一個醫師的責任,自己先不要覺得拿安眠藥來讓病人睡著就是治療失眠,那跟請病人拿棍子把自己打暈沒什麼不同,不叫治療。我們要加強「兒童、青少年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並加強睡眠衛教跟認知行為治療。最終讓病人的焦慮體質得到改善,焦慮性疾患得到治療,讓他們跟床邊的安眠藥說「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