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友善的照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助病友改善生品質 更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和同仁們聯手打造失智症專責病房,讓病友得到最好的照護。

吳佩琪2023-08-25

隨著人類壽命不斷延長,失智症也越來越受重視,國際失智症協會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多一人罹患失智症,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所做的統計調查也顯示,國內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大約每十三人就有一位失智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表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只會越來越多,如何防治失智症及提升照護品質,是全民應該共同面對的課題。

注意失智警訊 及早就醫

由於大腦主宰的範圍很廣,包括認知功能、情緒、行為及判斷力等,因此,失智前兆的表現包羅萬象,而且症狀因人而異。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立楷提醒,美國失智症協會曾提出十大警訊,可提供一般人判斷有無失智前兆的參考,包括: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改變。

胡朝榮進一步補充,失智症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及混合型,其中,最常見的是神經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症狀通常都是從記憶力變差開始。失智症的記憶障礙與健忘有時確實不易區分,在學理上,如果整件事情都不記得了,比較像失智,若只是遺忘細節,則有可能是初老、健忘。「在門診時,我們會讓病人先記三個詞,例如紅色、快樂、腳踏車,五分鐘後再詢問一次,典型的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做過這件事都忘了,而健忘的人也許會說對兩個詞。」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眾多,不過,有些是可以治癒或改善的,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缺乏、水腦症或腦部外傷等;「所以,我們一再鼓勵民眾,有所懷疑時就要趕快就醫,也許有機會可以治好。」胡朝榮再次提醒。

如何診斷失智症

當病人出現失智相關症狀而就醫時,通常會透過詢問病史、抽血及腦部影像學檢查等方式來評估病情,或進一步判斷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例如藉由核磁共振檢查腦部結構及腦血管的狀況,抽血確認是否有維生素B12、葉酸缺乏,或是有甲狀腺異常等問題。」黃立楷認為,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後,才能知道醫師可以介入的範圍。胡朝榮補充,神經認知檢查的部分尤其重要,除了可以推估失智症的類型之外,還可據此判斷病人失智的程度,因此,醫師通常會很仔細的評估。

失智症的治療方式

「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逆轉的,失智症治療主要是延緩退化或改善功能。」黃立楷指出,目前治療失智症藥物分為「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兩種,通常第一線治療會先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目的是增加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濃度,進而改善注意力或記憶力變差等問題,當第一種藥物效果不彰時,就會考慮改用另一種。此外,還會建議患者調整生活型態、控制好三高或保持運動習慣等,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來避免病情惡化。

目前美國FDA已核准兩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上市,主要作用是清除腦中的類澱粉蛋白,雖然無法逆轉失智情況,但能夠改善病情,讓病人長時間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台灣有望於2025年核准新藥上市,因此,有些失智症檢測也會加做正子攝影或脊髓液檢查,以進一步確認患者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的狀況。

全國唯一失智症專責病房

失智症患者照護是條漫長的道路,家屬常因此心力交瘁,為此,雙和醫院提供神經科與精神科共同合作,同時也是全台唯一的「失智症專責病房」,以減輕家屬的負擔。「失智症患者的照護非常不容易,需要耗費相當多的資源及人力!」胡朝榮表示,失智症病人年齡通常較大,共病的機率很高,加上伴隨精神問題,因此常成為機構拒收的對象,讓家屬不知所措。此外,雙和醫院也設置了全國第一間的特殊牙科,讓領有長照手冊的長輩可以安心看牙。

「有些長輩來住院後,精神行為症狀在還沒調藥前就會稍有緩和,日常生活變得較正常。」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官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常有作息日夜顛倒的狀況,再加上「日落症候群」,家屬晚上可能都無法好好休息,送來住院能夠協助病人重新調整作息,也能讓家屬喘口氣。她提到, 由於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人不想睡覺,白天讓長輩多曬曬太陽,多找點事做,等到晚上褪黑激素濃度到達高峰,身體自然就會想睡覺,有鑑於此,雙和醫院的失智症專責病房也提供光照治療與一些非藥物治療活動,像是寵物治療、園藝課、固定式腳踏車、拼圖、繪畫、唱歌、跳舞、下棋或打麻將等,不但讓長輩們白天有事可做,還可以多交際、多動腦。

官怡君醫師經常陪伴失智症長輩,並且將自己的部分畫作掛在失智症專責病房,讓長輩們一同欣賞與提供視覺色彩刺激。


趨吉避凶防失智

「想要預防失智症,記得要多儲存腦本,並且減少危險因子對大腦的傷害,將來可退化的空間就多一些!」官怡君指出,許多國際醫學期刊都曾提出降低失智症風險的「趨吉避凶」法;像是「避免」聽力損傷、高血壓、腦外傷、糖尿病、中年肥胖、抽菸、憂鬱、飲酒過度、空氣汙染等,其中,聽力問題常被忽略,若能藉由助聽器改善了,就能減少高達8%的失智風險;至於運動、動腦、參加社交活動、教育等,則建議可以「多多益善」,若能遵照這些原則來調整生活型態,就有機會減少40%的失智症風險。

預立醫療決定 盡早規劃未來

病人自主權利法開始實施後,失智症已可納入合法放棄積極醫療,改採安寧照護的範圍;由於失智症的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黃立楷提醒病友們,如果可以的話,盡早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同時也能避免家屬到時陷入兩難的情況。

黃立楷醫師建議盡早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讓失智症病友更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