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長輩讓你累了嗎? 專家教你如何善用照護資源,減輕照顧壓力

撰文者: 吳佩琪2022-08-04

根據國發會推估,臺灣預計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意味著再過3年後,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失智症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攀升,而臺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如何面對來勢洶洶的失智海嘯,是所有人必修的重要課題。

失智友善777 滿足患者需求

臺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失智問題不僅影響個人及家庭,更衝擊整體社會,因此政府大力推動「失智症防治照顧政策綱領行動方案2.0」,將相關照護策略拉高至行政院層級。目前全臺皆朝「失智友善777」目標前進,也就是70%以上患者可獲得診斷、70%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例如,新北市政府號召民間團體、企業及志工,成立「失智症守護天使」,對社區失智症患者及家屬提供協助。此外,臺灣失智症協會也和許多單位合作,推行失智症友善社區、失智症友善商店及失智症友善職場等,滿足失智症患者多元照護需求。

除了長照體系之外,為了讓失智者得到更好的照顧,各地縣市政府也有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胡朝榮醫師解釋,失智共照中心主要是以醫院為基礎,除了提供診斷、治療及個案管理之外,也方便病友及家屬們參加據點活動,達到促進健康及認知、完成家屬訓練等多元服務。此外,透過共照中心的運作,失智症病友也有機會參與臨床試驗,早一步接受最新的治療方式。

多關心長輩 及早發現異狀

失智症病程很長,老人家認知功能逐步退化,有時真的很難察覺異樣。「認知功能退步是跟自己比、跟過去比,而不是跟別人比;例如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教授罹患阿茲海默症多年,因為智商太高,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但枕邊人高太太卻能明顯感受到他的改變。」胡朝榮醫師進一步提醒,若家中有上了年紀的長輩,平時應多留意他們是否出現記憶力、執行力、方向感或語言表達等能力,明顯變得比以前差的情況;多關懷他們,才能及早發現、及早就醫,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失智症的診斷及治療

當長輩就醫後,醫師會經由血液檢驗、認知功能評估及腦部影像學檢查等,診斷患者情況。胡朝榮醫師指出,血液檢查可以釐清是否有腦部感染、維他命B12及葉酸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不足等,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低下的問題;藉由詳細認知功能測試,可以判斷患者屬於哪一類型失智症;腦部影像學檢查則是排除腦瘤、腦部外傷、水腦症及腦中風等狀況。此外,必要時可進行正子造影檢查,確認腦部是否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以進一步判斷是否為阿茲海默症。

全球失智症藥物研發進展較緩慢,現今臨床用藥大多為20年前即問世,所以失智症藥品的臨床特性與副作用緩解的方式,大多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支撐,治療初期極少數個案可能會有不適感,應耐心聽從醫師指示持續接受治療,大多會逐漸緩解。「藥物治療目的是改善症狀及改變疾病模式,以延緩病程進展」胡朝榮醫師表示,相較於改變疾病模式(例如清除類澱粉蛋白),目前的藥物對於改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或減少行為精神問題等症狀,皆較有實際臨床助益;例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增加大腦裡的乙醯膽鹼濃度,提升記憶力及認知功能,視個案病程及臨床需求,部分藥物具有同時抑制兩種類型膽鹼酶作用,對於延緩全腦區病程進展有良好的臨床治療實證,而「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也能減緩失智相關症狀。「失智症治療越早開始越好,中、重度才開始用藥的患者,效果遠遠追不上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就開始治療者!」

照顧失智者 也要關心照顧者

「我的病患中,常有先生或太太失智,導致另一半太累,最後一起來看病的案例」胡朝榮醫師提醒,照顧失智症病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中主要照顧者常因承受沉重壓力,最後身心俱疲而病倒。此外,失智症患者常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問題,在尚未確診前,家人可能誤以為患者故意刁難或找麻煩,進而導致家庭紛爭。早點來診斷,才能理解患者為何出現脫序行為,也能避免家人關係進一步惡化。部份失智症藥物治療,可以改善長者認知記憶能力外、對於情緒等精神行為也有幫助。

芬蘭曾提出FINGER研究計畫,結果顯示推廣地中海飲食、積極控制心血管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運動、認知訓練及多社交刺激等,皆有助於預防老年人認知衰退。胡朝榮醫師建議,對長輩而言安全最重要,只要是他們喜歡的、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都有效果;認知功能訓練的選擇,除了益智遊戲之外,打麻將、桌遊、線上遊戲及閱讀等都可以嘗試;目前很多單位也提出臺灣版的地中海飲食模式,例如以苦茶油來取代橄欖油,以茶來取代紅酒等,有需求的家庭,不妨參考看看。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