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慢性病上身!顧好口腔菌叢,別讓口腔成為健康破口!

廣編企劃2024-06-22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口腔健康為全身健康基石」,生存於口腔和喉嚨的細菌超過 700種,總稱為口腔菌叢,當口腔清潔沒做好、引發菌叢失衡,就會從口腔疾病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王進瑋醫師提醒,每日至少刷牙兩次,善用牙間刷等工具,確實清潔牙齒、牙縫與牙齦,並且定期看牙醫、洗牙,從口腔打好全身健康的地基!

因應新冠疫情實施的口罩令在5月19日起全面解禁,包括醫療院所等八大類場所不再強制戴口罩,回復露出全臉的樣貌後,許多人開始更注重口腔健康,希望從口腔打造整體正面形象,而口腔菌叢平衡也成為大眾關注的議題。

口腔壞菌危害大 影響全身健康

現代人經常面對各種疾病挑戰,其實根源都來自於口腔健康!人體口腔內存在著益菌與壞菌等口腔菌叢,影響全身健康,醫界已經證實,腸胃道與呼吸道等菌叢都與口腔有關。王進瑋醫師指出,口腔菌叢平時維持動態平衡環境,但是當口腔清潔沒做好、引發菌叢失衡,就可能造成蛀牙、牙齦炎、牙周病、口腔潰瘍……等疾病,口腔內的壞菌不僅破壞口腔局部組織,還會透過血液流向全身,影響遠端組織或器官,衍生各種疾病!

北醫大團隊曾經針對3028位超過65歲以上的台灣長輩做過研究1,發現牙周炎會提高失智風險,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在美國老年醫學會(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AGS)期刊,提醒臨床醫師多關注長輩的口腔保健。不僅如此,2021年英國伯明罕大學Joht Singh Chandan博士也曾發表一份研究2,發現有牙周病病史的民眾,會增加精神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證實了口腔身為健康守門員的重要性!

強化口腔健康 避免七大NG行為

要避免疾病,維持口腔菌叢平衡、強化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大眾常常不小心就做出了導致口腔菌叢失衡的七大NG行為!王進瑋醫師列舉說明,1.沒有攝取足量蔬果與纖維、2.血糖失衡、3.抽菸、4.喝酒、5.吃檳榔、6.未徹底清潔口腔、7.沒有定期洗牙,「牙菌斑會持續累積在牙齦溝,硬化形成牙結石、演進成為越來越深的『牙周囊袋』,逐步惡化成為牙周病。」

台北醫學大學牙周病科王進瑋醫師指出口腔菌叢失衡的七大NG行為,提醒民眾注意自身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牙周病與牙齦炎的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牙周病科王進瑋醫師指出口腔菌叢失衡的七大NG行為,提醒民眾注意自身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牙周病與牙齦炎的風險。

落實個人化口腔清潔方案

王進瑋醫師強調,每個人的刷牙習慣、牙周與牙齦狀況不同,必須了解自己哪幾顆牙齒有牙周病、經常成為刷牙死角、有牙結石等狀況,多花些時間清潔這些高風險牙齒的牙縫,建議諮詢牙醫掌握口腔清潔知識與技巧細節,落實個人化口腔清潔方案。他也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血糖控制、補充適當的益生菌、多吃蔬果,也都能助攻口腔菌叢平衡。

友善口腔菌叢 徹底清潔牙齦、牙縫與死角

隨著大眾對於越來越了解口腔益菌與壞菌,友善口腔菌叢的清潔方式及保健趨勢持續風行,王進瑋醫師提醒,正確選擇並使用牙刷、牙膏、牙線、牙間刷、漱口水等口腔保健用品,更要留意牙齦、牙縫與死角的徹底清潔;此外,創新的口腔保健趨勢興起,許多人開始食用益生菌,透過益生菌助攻口腔健康。

牙刷+牙線棒+牙間刷 醫界大推的潔牙神組合

市面上的口腔清潔用品琳瑯滿目,口腔菌叢平衡的關鍵,就在於牙齒、牙縫與牙齦都要徹底清潔,因此必須搭配使用牙刷、牙線與牙間刷。由於部分民眾無法正確使用牙線,方便攜帶、技術門檻較低的牙線棒及牙間刷成為容易上手、醫界普遍大推的的牙縫清潔工具。

留意刷牙死角 唇側面、轉角、牙齦都要刷

王進瑋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只是使用牙線棒清除牙縫的大塊食物殘渣,對於清除牙菌斑幫助有限,必須搭配牙間刷強化清潔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建議隨身攜帶牙間刷,可以在餐後及時清潔。而在刷牙時,務必針對唇側面、轉角等死角加強處理,以右手刷牙的民眾來說,最常發生的刷牙死角就在右下角臼齒靠近舌側的部位,還有下排門牙右方犬齒的唇側面,必須在每次刷牙時確認確實清潔。

將牙間刷垂直插入牙縫,從牙縫的內側進入,前後來回清潔3~5次。

將牙間刷垂直插入牙縫,從牙縫的內側進入,前後來回清潔3~5次。

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也是常見的死角,王進瑋醫師強調,很多人刷牙完全沒有刷到牙齦!尤其是局部牙齦萎縮患者,牙齦線的高度會不同,牙齦萎縮牙齒的牙齦線會比其他正常牙齒略低些,只刷同一個平面無法把高高低低的牙齦清潔乾淨,正確刷法必須要把牙刷刷毛放在牙齒與牙齦之間,才能確實清潔。

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是常見的死角,正確的刷牙方式,不僅要清潔牙齒表面,更要將刷毛傾斜45度清潔齒齦交界處。

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是常見的死角,正確的刷牙方式,不僅要清潔牙齒表面,更要將刷毛傾斜45度清潔齒齦交界處。

植牙後更要零死角清潔口腔 避免植牙周圍炎

隨著植牙越來越普及,臨床也發現有民眾因為蛀牙或牙周病而拔牙,之後植牙仍未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導致口腔菌叢失衡、壞菌作怪,引發植牙周圍炎必須經由牙醫補骨搶救植牙。王進瑋醫師說明,「自然牙與植牙周邊的菌叢不同,但都需要零死角的清潔守護、維持口腔菌叢平衡,千萬不能在植牙後鬆懈刷牙,才能讓動輒五位數的植牙使用長長久久!」

有好的牙齒就能享受美食、攝入營養、守護健康,透過持續口腔清潔,全面照顧牙齒、牙縫與牙齦的清潔,保持口腔菌叢平衡,顧好口腔健康,讓壞菌不作怪,就能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避免慢性病上身。

參考文獻
1 Joht Singh Chandan (2021). Gum disease increases risk of other illness such as mental health and heart conditions, study finds. https://www.birmingham.ac.uk/university/colleges/mds/news/2021/12/gum-disease-mental-health-heart
2 Yao-Tung Lee, Hsin-Chien Lee, Chaur-Jongh Hu, Li-Kai Huang, Shu-Ping Chao, Chia-Pei Lin, Emily Chia-Yu Su, Yi-Chen Lee, Chu-Chieh Chen(2016)Journal compilation,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AGS)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