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濱

在「把孩童當國家財產」的德國行醫!黃崇濱回台改善新生兒存活率,衝上《百大兒科》票選「中區第一」

撰文者: 蔣金/攝影:黃士航2020-09-28

「我還是不解,這些票是哪裡來的?」直到訪問結束時,台中光田醫院副院長黃崇濱仍不敢相信自己獲得了近6萬票,成為《百大兒科大賞》票選中區第一名。其實,黃崇濱不僅是上榜醫師中相較「資深」的一位,他也是少數幾位榜上並非出自診所的知名良醫。(編按:家長多半會帶孩子先至小兒科診所看病,重症才會轉至醫院,相較診所醫師,醫院醫師接觸的病患人數較少。)

雖然已有40年從醫資歷,黃崇濱卻沒有任何架子,不僅在醫界有好人緣,更得到小小病人的親睞。「來,看這邊。」當黃崇濱對小病患拿起聽診器,小朋友總是能夠特別專注,原來,是聽診器上攀著一隻穿著藍色衣服的卡其色小兔子。

這隻兔子的年齡已經超過50歲了,它從德國一路伴著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黃崇濱一直將它放在醫師袍的口袋裡,因為它不僅是看診玩具,更代表著一段旅居海外的故事,也就是黃崇濱穿上白袍的起點。

從醫40年,德國發跡、台灣奉獻

「德國是我的第二故鄉。」黃崇濱說。這份緣,要從太太說起。他就讀師範大學衛教系時,在同鄉會中認識同是來自南投草屯太太,畢業後便成婚。他說自己是個十足的幸運兒,因為太太,正巧就是他從小看診、尊敬的醫師的女兒。

「我小時候就覺得很神奇,怎麼讓醫師摸一摸我的肚子,就把病治好了,」他說,受到醫師岳父的影響,加上當時留學風氣很盛,黃崇濱辭掉省政府衛生處的公務員工作,決定到海外學醫。那年他26歲,以台中一中的好成績申請到留學簽證,到德國後,申請到德國波昂大學就讀醫科。

黃崇濱在德國度過不少辛苦的日子,初期他與妻子與在台出生的大女兒分隔兩地,兩年後申請到獎學金後才將他們接來生活。醫學院畢業後,黃崇濱申請工作時又因為非本國人而等不到職缺,還一度動了回台灣的念頭。

沒想到,他卻接到了一通電話,要他隔天到德國北海小鎮艾登(Emden)的市立醫院報到。又因偏鄉醫院人力缺乏,只有他與另一名土耳其裔住院醫師,加上當時主管剛好休假,他一報到就得上戰場,一個人值班15天,但他也說,也因為這樣的訓練,「造就不凡武功」。

他至今難忘的是,工作初期,他接到一名七個月大的嬰兒,不斷嘔吐、腹瀉到脫水,醫師需要馬上點滴補充水分。然而,他在為孩子插針時用掉23個頭皮針,小孩子渾身上下都被插得瘀青,他仍未成功將點滴插進血管。眼看「孩子像一朵花,慢慢快凋謝」,兒科主任即時接手,改插鼻胃管,及時解救了奄奄一息的孩子。這給了黃崇濱一個教訓,把刺皮頭針的技術練好,之後只要插血管,無論老人、嬰兒或早產兒都難不倒他。

回憶德國的經歷,他學習到德國人講求精準的工作態度,這一段行醫的時期,也為黃崇濱的醫術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後來到德國狼堡(Wolfsburg)的大型醫院工作,拿到兒科專科和新生兒次專科醫師執照,直到39歲時,才帶著太太與3位女兒回國。

照顧小小孩,補醫療「破網」

從德國到台灣,黃崇濱對於兩地醫療的落差有深刻感受。相比健保制度完整,且「把孩童當作國家財產」的德國,當時的台灣還有許多不足,許多年輕爸媽受限於財力,即使他有很高的機會救活早產兒,也只能放棄,令他十分心酸。「每一名早產兒,你不要看他這麼小,每個都有很堅韌的生命力。」他說。

因此,他回台後持續致力新生兒醫學,在擔任新生兒學會理事長期間,黃崇濱建立早產兒出院後的追蹤系統,並積極引進國外的醫學技術。黃崇濱強調,現今台灣的早產兒存活率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26週以下的嬰兒存活率高達60%,29週以下至26週的存活率高達90%。臨床上,他始終對於照顧新生兒充滿熱情,「巴掌大的小仙子,慢慢從保溫箱,那麼多點滴管線,慢慢長大,直到拔掉管線,可以自己喝奶,從保溫箱出來,媽媽帶回家,這就是我的一個成就了。」他說。

如同他在醫術上的投入,他在台灣的發展,也是「哪裏需要開創」、「哪裏缺醫療資源」就往哪裡跑。1986年元旦,高雄長庚醫院開幕,他放棄安穩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的職缺邀請,到高雄長庚第一批先鋒元老,1997年當上高雄長庚兒童內科部部長。

他擔任部長時,因雲林縣夜間沒有小兒科急診,他每週派兩名醫師去醫療資源缺乏的雲林若瑟醫院支援急診,直到1998年雲林縣終於有了第一個小兒科夜間急診。2002年,他被邀請到若瑟醫院擔任院長,用3年多的時間讓若瑟醫院的經營上軌道,補足雲林的醫療資源,任期結束後,他沒有回到高雄長庚,選擇去支援人力缺乏的嘉義長庚醫院。

2010年,受到光田醫院的邀請,他來到台中擔任醫療副院長。光田醫院小兒科一樣有醫師人手不足的問題,即使副院長份內行政工作繁重,黃崇濱堅持與其他主治醫師一起輪班;每週還抽出一天,坐火車到苗栗通霄的門診,替偏鄉的小朋友看診。

「我認為現在兒科的問題是,大多數的醫師都出去開業,而沒有開業的兒科醫師,都選擇待在醫學中心,剩下的中小型醫院的醫師,只佔了10%,」黃崇濱說,「你不能說中小型醫院沒有小兒科醫師沒關係,一旦如此,偏鄉就會成為台灣醫療網的『破洞』。」而他,就是致力於「補破網」的那個人。

「我就像是一個『桶箍(台語)』一樣,將完整木桶的木片圈了起來,讓整個團隊有向心力。」黃崇濱說,自己主動參與值班一方面也是對其他醫師起示範作用。

鞏固醫病關係,是最好的治療

「其實我一直認為能當兒科醫師,是有『囝仔緣』,需要有耐心。」黃崇濱說,每次接到小病患看診,他不會先作檢查,而是先吸引孩子的注意,使其放下戒心。說著說著,黃崇濱從口袋拿出他的法寶:一片魔術盒,這個魔術和讓孩子吹一口氣,就變出一個10元銅板出來,「他們都很愛這個玩具,我去巡房的時候,他們都要玩,病很快就好了。」他說。

黃崇濱也特別注重與家長的溝通,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建立「醫病關係」,能與家屬變成朋友,透過關心家庭的談話中,「從蛛絲馬跡裡掌握病患狀況」。這是因為孩子通常應該在1歲半時能夠講出清楚的詞彙、組織簡單句子,要觀察孩童有無落後情形,必須了解其家庭背景,「全面」的提供診療,而非著重於單一疾病。例如,偏鄉的孩子多半出自於隔代教養家庭,就需要特別注意身心發展。

有天,他接到電話,沒想到另一頭,是他照顧過的早產兒雙胞胎。原來當年的早產兒,搖身一變成歸國的畢業研究生,還特地上網查到黃崇濱所在的醫院,親自來感謝他的恩情。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原則,一是莫忘初衷,選擇兒科醫師,就要不畏挫折、堅持下去;第二,態度很重要,無論是學習態度,還是面對病人及家長的態度,都需要作到應有的態度。」桃李滿天下的黃崇濱,現在已經成為擁有6名孫子的阿公,但他從未想過退休,未來即使放下行政重擔,也繼續留在門診守護台灣孩子。工作之餘他還安排了「兒孫看診時間」,正如他所言,「我從不當醫生是一份職業,而是一份『志業』。」

醫師基本資料



  • 黃崇濱 醫師

  • 專長:小兒專科

  • 診所:光田綜合醫院

  • 電話:04-26625111

  • 地址:433中市沙鹿區沙田路117號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