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血 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避免便秘、拉肚子、上廁所久坐,四大習慣預防痔瘡

良醫問診良醫問診 撰文者: 陳宛欣2023-03-21

痔瘡是很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罹患痔瘡的盛行率高到有「十人九痔」的說法。痔瘡是肛門部位的良性疾病、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狀況,有時問題並不大。

但痔瘡若出現症狀,就可能會有大便流血、肛門腫痛及搔癢的狀況,一旦有症狀就需要擦藥治療,待症狀改善。但痔瘡不會永遠不見,想要改善及預防,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我們邀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謝寶秀,為民眾解析痔瘡的成因及預防方法。以下為口述紀要:

其實每個人都有痔瘡 有症狀才要注意

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肛門組織,也可說是痔瘡組織,它是在括約肌和肛門黏膜中間的那一層構造,主要是由血管叢(靜脈叢)、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纖維組成。

正常的痔瘡組織在人體當中扮演著緩衝的作用,如排便或排氣時肛門打開及閉合時,痔瘡組織的作用就是不讓糞便或氣體溢出,就如同氣密窗的軟墊一般。但若是肛門組織的老化、血管叢發炎、擴張或是其中的結締組織鬆脫、滑動,才會變成「有症狀的痔瘡」。

如何分辨是痔瘡或大腸癌?看年齡、觀察大便流血顏色

痔瘡的症狀並非只有大便流血、腫痛,有時會像是軟墊滑脫出來,造成痔瘡露在外面,就像是肛門外多了一塊肉塊。還有,我們的肛門黏膜會分泌分泌物潤滑肛門周邊組織,若血管叢發炎,造成分泌物變多,就會刺激肛門周邊組織,演變成搔癢。當發炎較嚴重時,排便時就可能引發黏膜破裂(血管叢發炎充血,因此表層的黏膜就更容易被摩擦),導致大便流血及肛門搔癢的狀況。

另外,痔瘡也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而內、外痔兩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內痔的症狀較不明顯,通常是出鮮紅色的血、肛門搔癢;外痔的症狀則可能有疼痛、腫脹、異物感等,有時候外痔的血管破掉、積血,造成血栓,這時會伴隨著急性產生的疼痛。至於要如何區分內、外痔?內痔位於肛門內的齒狀線之上,而從外面就能看見的便是外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肛門出現腫痛,大部分原因是外痔造成的血栓,其他原因也有可能是肛門膿瘍,又或是排便習慣不良造成的肛裂、潰瘍。有時,痔瘡脫出、塞回的狀況太頻繁,也可能會造成該處裂傷,所以痔瘡也會合併肛裂。若出現以上這幾種情況,都需要就醫診斷、治療。

從上述來看,痔瘡會大便流血,那和大腸癌的大便流血又有何差別?痔瘡出的血為鮮紅色;大腸癌的出血通常比較偏暗紅色,但也是要看腫瘤的位置,若腫瘤靠近肛門,也有可能出現鮮紅色的血便。若是這種情況,我們會建議患者來門診評估,觀察流血的量、顏色,以及有無合併其他症狀。若是腫瘤,可能還會有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產生。

要評估是痔瘡還是腫瘤,「年齡」也是很重要的關鍵點。通常腫瘤比較常發生在五、六十歲人身上,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如果你的大便流血是鮮紅色,同時還是年輕人時,理論上我們會先懷疑是痔瘡流血的機會比較高,但如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症狀無改善,就會建議到大腸直腸肛門科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預防痔瘡發作 保持四大習慣很重要

痔瘡的治療,大部分用藥膏、塞劑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的藥膏跟痔瘡的塞劑有抗發炎、止血的效果,建議在有症狀時使用,因為大部分的藥膏含有類固醇,不建議長期使用,用幾天後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使用。至於是否要開刀去除?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症狀是否會影響生活,倘若使用藥物、調整生活習慣後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手術將之去除。

如上所述,出現有症狀的痔瘡就須擦藥,待症狀改善,但痔瘡不可能永遠不見,若想預防痔瘡再度出現症狀,保養很重要。保養要做到四習慣,一:改變生活習慣,如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刺激性飲食等;二:有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與拉肚子;三:排便避免久坐,建議蹲馬桶不超過五分鐘;四:上廁所不要擦太多次,建議不超過三次,過度摩擦恐會破皮、濕疹,導致搔癢,若感覺擦不乾淨,建議用水沖或免治馬桶即可。

值班醫師. 謝寶秀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總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部住院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實習醫師
現職: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講師、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痔瘡症狀分這4級
第1級:痔瘡組織在肛門內。
第2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且會自動縮回。
第3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需要靠外力推回去。
第4級:痔瘡完全脫出肛門口,且無法縮回。
良醫問診

良醫問診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由良醫編輯群採訪各科別權威醫師,透過專訪為民眾解答常見的疾病問題,解析最新醫療趨勢。本專欄為隔週一期,並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