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過了好久才回我訊息,他是不是不愛我了?心理師列3種依附型人格,這一型的人會奪命連環叩

不同依附風格下的人格剖析
當嘗試過一切都沒辦法時…

{DS}

「雖然他只晚了五分鐘來赴約,但我卻一直感到好不安,內心深處總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當他過了好久才回我的訊息,這會讓我好焦慮,甚至極度感到恐慌,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在伴侶關係中,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心情?總擔心自己被對方拋棄,心中有許多的猜忌,似乎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揣測對方是否愛自己。其實我們在愛情關係當中的模樣,也來自於我們在原生家庭與重要他人的依附關係。

依附理論一詞,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1950年代提出,後續不同的學者更進一步將依附理論延伸到伴侶關係當中來去探討。心理學家們認為,兒時與主要照顧者間的依附關係會成為往後人際關係的基礎,甚至影響到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因此,當我們瞭解早年經驗如何形塑不同的依附風格,以及如何形成對於自己和世界的解讀後,我們更能看懂在愛情關係中的自己。

本文章邀請到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的黃騰億心理師,他分享不同的依附風格其實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渴望,那就是希望能在關係中感受到安全感,也期待自己的需求能夠被滿足。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他怎麼帶我們從兒時的依附關係中,去看見自己在愛情中的樣貌。

不同依附風格下的人格剖析

1. 安全依附型
在早年的成長經驗當中,當我們需要時,照顧者總是能夠親近自己,並且回應我們的需要。在滿足可親性、回應性、投入性這三個條件下成長的孩子,能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對於安全依附型的人而言,在他們眼中自己與世界都是好的,且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特有價值的人。因此,當安全依附型的人在面對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時,相對能夠保有一些彈性。

2. 不安全依附型-逃避依附型
在早年的成長經驗當中,當我們需要時,照顧者大多時候不能夠親近並回應我們的需要。在不能滿足可親性、回應性、投入性這三個條件下成長的孩子,較難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而會形成另一種不安全依附關係下的逃避型依附關係。對逃避依附型的人而言,因為需求不一定能得到回應,因此世界對他來說是較難以信任,而傾向較自立自強。他們的心理位置容易傾向認為自己是好的,世界是不好的。當逃避依附型的人在面對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時,他們直覺反應是先關上心門來穩住自己的內在,比起將期待放在他人身上,他們更傾向倚靠自己多一點。

3. 不安全依附型-焦慮依附型
在早年的成長經驗當中,當我們需要時,照顧者是能夠親近自己,但不一定能夠穩定的回應我們的需要。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較難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而形成另一種不安全依附關係下的焦慮型依附關係。對焦慮依附型的人而言,他們的心理位置容易傾向認為他人是好的,而自己是不好的。當不能從伴侶身上得到期待的回應,他們會傾向歸因在自己身上,產生「我不好」的想法。因此,當焦慮依附型在親密關係中的期待不能夠被滿足時,他們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間所形成的落差,這會讓他害怕自己被拋棄或者失去這段關係,而越容易緊抓著對方不放。

不安全依附風格下的愛情解碼

在伴侶關係當中感到不安全感時,焦慮依附型的人可能會出現奪命連環叩,而逃避依附型的人可能會關上心門拒絕聯繫。騰億心理師提到,在關係當中感受到不安全感時,往往其實也是因為我們內在的依附需要沒有被滿足。然而,當一段關係變得不安穩時,逃避型依附的人可以試著去倚靠維繫感情的對象,並相信對方能夠給予自己回應;焦慮依附的人可以試著多靠自己一些,來消除內在的不安全感。

騰億心理師分享,當伴侶因著不安全感而出現一些行為反應時,其實也表示他們背後可能受到一些刺激。一個人從受到刺激到產生反應前,我們可以分為前段、中段、後段三個階段來去因應。

前段-受到刺激前
從受到刺激到產生反應前,我們可試著讓自己避開刺激源。譬如,當你發現自己從訊息發出後,會反覆不斷看手機來確認對方是否已經讀取,且整個人的狀態呈現焦慮不安。那你也許可以提前確認伴侶方便讀訊息的時間,而選擇在該時間發訊息給對方,又或者等到伴侶回傳訊息後再去看手機,來讓自己避開刺激源。

中段-受到刺激還未產生反應前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內在開始有些不對勁時,你可以試著問自己:「我怎麼了?現在的我想要什麼?」來幫助自己覺察此時此刻的狀態。當你發現自己內在不安全感的警鈴快要作響時,我們可以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給自己一個蝴蝶擁抱,想像自己內在有一個小孩,去跟自己內在的小孩對話,試著輕聲安撫他。

後段--受到刺激而產生反應
當你意識到自己受到刺激而有反應時,可以試著讓自己情緒緩解來安頓自己的內在。你可以透過放鬆訓練幫助自己進行情緒調節,像是五感照顧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人的生理和心理會交互影響,透過照顧自己的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能幫助緩解負面情緒造的不舒服感受。譬如,大熱天待在冷氣房裡,能夠讓自己的觸覺感覺到舒服,同時嗅覺也因房裡精油香氛瀰漫而受到了照顧,幫助自己的內在逐漸回穩。

當嘗試過一切都沒辦法時…

伴侶之間之所以會發生衝突,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只看得見對方的表層情緒,而沒能看懂深層情緒下的真實感受。當我們因為伴侶的遲到,因著內心感受不到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份量而傷心難過,所以對晚來的伴侶怒吼。然而,如果伴侶只看見我們因他的遲到而生氣,彼此之間很可能就會產生衝突,而無法在了解對方真實感受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一般來說,當人處在情緒激動的狀態下,很難有理智地去做有效地溝通。在斷了理智線的情況下,人很容易以本能地做出反應,這時候往往會造成兩敗俱傷,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如果能夠在情緒發生前,先學習增進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也就能拓展自身情緒的容納程度。當你對於自我情緒乘載的能力提升時,就不會被轉入情緒的漩渦中,而被情緒帶著走。當認知能不因情緒而隨之起舞時,我們才能夠有效的去溝通並解決問題,而不在落入關係衝突的惡性循環中。

在伴侶關係中,當我們能熟悉彼此在不同的依附風格下對關係造成的影響,我們就能在衝突的當下,對彼此的情緒狀態有更多的覺察,並且能去因應。然而,當嘗試過一切都沒辦法時,心理師能夠協助伴侶去看見彼此情緒背後真正的感受,來拓寬我們自身對於情緒的容納程度。當我們能夠看懂彼此在關係中的需要與感受後,你就更懂得如何和另一半相處。


延伸閱讀

分手後,我才懂得真正的功課並不是「變好」,而是...關係講師:你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這2件事」

大人恩怨別牽累孩子》一個沒有安全感的阿嬤,竟讓三代人跟著不快樂


本文獲「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授權轉載,原文:在親密關係中總害怕自己被拋棄?心理師帶你來從兒時的依附關係來看見在愛情關係中的你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