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講「做人真難」、遠離社交圈...恐藏自我傷害訊息!諮商心理師教你分辨親友輕生警訊
當觀察到特定的行為改變時,這些跡象可能隱藏潛在的危險訊號,值得特別注意。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突如其來的行為轉變往往反映出心理狀態的重大變化。
哪些話透露自我傷害的訊息?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許多看似隨意的話語,可能隱藏著深層的自我傷害訊息,例如「活著好累」、「沒救了」、「活夠了」、「再也快樂不起來」、「活得很沒有意思」,以及「這個世界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也不會怎麼樣」。還有一些表達可能包含「你是這個世界上我最後講話的人」、「你會不會看不起跳樓的人」、「我聽到一個聲音叫我去死」、「我真的不想回去」、「我不想去上課」、「我想跟他一起走」、「我撐不下去了」、「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不公不義」等語句。林萃芬提醒,當聽到這些話語時,可能需要啟動「危機處理」的模式。
她強調,當一個人有「想死的念頭」時,可能會直接透過話語表現出來,或是隱藏在社交媒體的發文、文章或筆記中。尤其在她的著作《從說話洞察人心》中提到,當一個人感到極度沮喪和無助時,常常會出現某些肢體語言和行為模式,例如不斷重複類似「沒救了」、「活著好累」、「做人真難」等句子。
當身邊的人表達出這樣的話語時,林萃芬建議,應特別留意其行為舉止,特別是當情況嚴重時,最好不要讓該人單獨一人。此外,若觀察到身邊的人經常無緣無故地嘆氣、搖頭或聳肩,這些肢體語言也可能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心情,這些情緒往往已經轉化為無力的身體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林萃芬建議應適時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情緒,給予必要的陪伴和支持。
透露危險訊號的行為
當觀察到特定的行為改變時,這些跡象可能隱藏潛在的危險訊號,值得特別注意。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突如其來的行為轉變往往反映出心理狀態的重大變化。例如,在炎熱天氣下堅持穿著長袖衣物,這樣的不合常理舉動可能暗示著對方試圖隱藏某些問題。此外,若一個人出現一系列行為問題,例如未事先說明就突然離職,或莫名其妙地獨自外出散心,這些異常舉動可能透露其內心的混亂與無助感。
林萃芬進一步強調,當一個人開始放棄曾經珍視的財產或心愛的物品,例如把珍愛的寵物或多年收藏的物品送給他人,這可能代表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濫用酒精或藥物的頻率突然增加也是值得特別留意的危險信號之一。有些人可能選擇借酒澆愁,但往往在酒醒後情緒更加低落,甚至可能在醉酒過程中做出無法挽回的行為。尤其是當一個人邊喝酒邊流淚時,往往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絕望和困惑。
社交退縮也是一個重要的警訊。若一個原本喜愛與人互動的人突然開始遠離社交圈,變得封閉,不再參與原本喜歡的活動,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無法再從中獲得快樂,或感覺自己不被理解。這種情況通常伴隨憂鬱的徵兆,例如開始感覺生命沒有意義,對未來喪失希望。
此外,當一個人經常表現出對世界的不滿,甚至強調世界不公平、不義,這也可能是其心境的反映——對周圍環境的失望與無力感讓情緒變得更加灰暗。睡眠與飲食習慣的紊亂,如失眠、疲倦、身體不適等,也都是心靈狀況不穩的具體徵象。特別是深夜無法入睡,獨自坐在陽台吹風的行為,無疑是在尋求一絲內心的平靜。林萃芬提醒,這些徵兆看似分散,但當它們逐一浮現時,可能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掙扎。及早發現這些訊號並給予必要的關懷與支持,或許能幫助對方走出困境,避免遺憾的發生。
憂鬱肢體語言和行為模式
當一個人陷入憂鬱時,往往會在肢體語言和行為中透露出許多明顯的徵兆,這些細微的表現不僅影響生活方式,也深刻反映了內心的掙扎。林萃芬指出,憂鬱的典型表現包括整天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對生活失去熱情,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動作變得極為緩慢,缺乏動力,甚至失去照顧自己基本需求的能力,顯得懶散和無助。注意力方面也受到極大影響,陷入憂鬱的人往往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因此下降,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彷彿與外界脫節。
這種心境的變化還會反映在飲食習慣上。有些憂鬱患者可能變得食不下嚥,對任何食物都無法產生興趣;而另一些人則可能無意識地進食,食物對他們來說失去了味道,只是機械性地填補內心的空虛。在社交方面,憂鬱帶來的孤立和封閉也非常明顯。林萃芬提到,陷入憂鬱的人通常不願與他人溝通,將所有的痛苦深埋心底,不讓任何人參與。他們內心充滿絕望,渴望理解和援助,但卻難以主動表達這種需求,於是將自己困在孤獨的深淵中。
情緒方面的波動也是憂鬱的一個顯著特徵。無緣無故地想哭、臉部肌肉因長期鬱悶而放鬆下垂,顯得無法控制情緒,這些都是心情低落的表現。更嚴重的,是這些情緒可能最終轉化為自我傷害的念頭,甚至聽到內心有聲音誘導進行危險行為,例如從這裡跳下去。這些內心的低語暴露了他們處於極度危險的心理狀態。由於憂鬱常伴隨自我傷害的高風險,林萃芬強調,若聽到身邊的人表達出這些徵兆,必須認真對待。除了表達關切之外,更應該主動與他人分享疑慮,與其他夥伴一同商量,找出合適的方法來協助他們,確保憂鬱者能安全度過難關。重要的是,不要獨自承擔全部責任,避免自己承受過重的心理壓力。協作和關懷是陪伴憂鬱者最重要的力量,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是渡過這段黑暗時光的關鍵。
當身邊有人自我傷害時,8個應避免的禁忌言行
當有人面臨自我傷害的危機時,身邊親友如何應對是關鍵,諮商心理師林萃芬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一些應避免的言行,讓我們能更有效地陪伴和幫助他們。
禁忌1:避免否認對方自我傷害的真實感受
例如說出『你不會這樣做,那不是你的意思吧!』,這種語句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被忽視。
禁忌2:避免被嚇到
當親友表現出恐懼時,可能會失去冷靜與理智,反而無法有效幫助對方度過危機。
禁忌3:避免責備或羞辱對方
例如『你真是不孝』、『你只會逃避問題』或『自殺是懦夫的行為』等言語,只會讓對方的情緒更加低落。林萃芬指出,在諮商過程中,她經常聽到自我傷害者的家人用激烈語言責罵當事人,因此她會先了解原因,再選擇是否通報那些真正能給當事人幫助的親友。
禁忌4:避免論斷自我傷害的行為是對或錯
用『你這樣做對嗎?』這類的評價語句,只會加深當事人的負面感受。林萃芬建議,應該表達對對方的重視,並表示願意傾聽和陪伴,而非急於論斷是非。
禁忌5:避免用激將法挑釁對方去自我傷害
例如『不要光說不練,有種你就去死』,這些挑釁性的語句可能會加劇當事人的絕望情緒,讓情況更加惡化。林萃芬提醒,家人在陷入絕望時,往往容易說出傷害性的話語,但更應該冷靜下來,試著理解彼此的痛苦。
禁忌6:避免替對方進行心理分析或解釋其行為
例如『你只是想要威脅家人,報復家人』,這樣的言論不僅無法幫助對方,還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誤解。重點應該是如何讓對方承諾不再傷害自己,並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
禁忌7:避免把企圖自我傷害者單獨留在家裡或其他地方
有時,當事人可能會向親友表示自己已經好多了,讓他們放心去休息。但這時應該對他們說『我會在這裡陪著你』,讓他們感到被陪伴和支持。
禁忌8:避免把自殺工具留在當事人觸手可及的地方
務必要將家中可能的危險物品移除,以免激發自我傷害的念頭。此外,林萃芬強調,如果對方失去所愛的人或感到失落,應該關心其感受,避免簡單地說『不要想太多、不要難過』,這些話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更加孤立無援。
當感覺到當事人可能有危險時,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對自己的擔憂掉以輕心。應盡量陪伴在他們身邊,即使不一定要不斷說話,也可以靜靜陪伴,並適時表達關懷。最重要的是,務必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協助,並積極參與治療過程,必要時考慮住院治療,以確保當事人的安全和健康。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作者簡介 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委員、「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鍛鍊心理肌力》、《從習慣洞察人心》、《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
作者:林萃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19
林萃芬
林萃芬心理師洞察人心時間(podcast)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