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如何排出?膽結石原因、症狀及手術一次解析
膽結石(Gallstone)的形成與膽汁組成比例改變有關。約有8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無明顯症狀,僅有20%的患者會因膽結石引發右上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
膽結石是什麼?膽結石成因及類型
膽結石原因?11大風險因子
膽結石症狀有哪些?疼痛部位分辨
膽結石檢查方式
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符合3情況才須手術
膽結石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膽結石?
Q:膽囊切除會有後遺症嗎?
Q:膽結石會自己消失嗎?
{DS}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根據國內調查推估,將近6%民眾有膽結石問題。近日,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因未出席立法院院會而受到民眾關心,事後透過臉書發文說明原因,表示近半年來腹部反覆不舒服,一直以為是胃痛,直到前幾週半夜掛急診,才發現是膽結石造成膽囊發炎,且因結石過大,長期阻塞膽管,原本預定兩個小時的手術,前後花了六個小時才回到病房。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膽結石原因、症狀及手術,以下整理說明。
膽結石是什麼?膽結石成因及類型
膽結石(Gallstone)的形成與膽汁組成比例改變有關。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一種消化液,負責協助脂肪消化,主要成分包括水、膽固醇、膽紅素和膽酸,其中水的占比約為95%。當攝取含有油脂的食物後,食物進入腸道,十二指腸會分泌膽囊收縮素,接著刺激膽囊收縮以排出膽囊裡的膽汁,再經由膽囊管和總膽管排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常務理事、敦仁診所院長暨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接受《良醫健康網》專訪指出,膽囊長時間未受到刺激收縮或排空時,會使膽汁一直停留在膽囊內,造成水分不斷被吸收,進而造成膽汁過度濃縮或泥化而形成膽沙,最終形成結石。
另外,依膽結石成分的比例,膽結石的種類可分為膽固醇型結石、色素型結石及混合型結石。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台灣膽結石患者以混合型結石居多。
- 膽固醇型結石:主要是由膽汁中過多的膽固醇形成,結石較為堅硬,顏色呈淡黃色。
- 色素型結石:是由膽紅素過多引起,脆弱且顏色偏黑。
- 混合型結石:包含膽固醇以及膽紅素的結石類型,顏色帶點棕色而非純黃色。
膽結石原因?11大風險因子
快節奏生活、國人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膽結石的發生率逐漸普遍化。蕭敦仁表示,根據臨床統計,符合四個「F」者屬於膽結石高危險群,包括:
- 肥胖(Fat)
- 四十歲以上(Forty)
- 多產婦(Fertility)
- 女性(Female)
蕭敦仁進一步說明,上述4F因素與體內的激素(荷爾蒙)變化、膽汁分泌異常等等密切相關。他也提到某些生活方式和生理因素也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例如:
- 不規律的飲食和長時間空腹,像是最近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由於空腹時間過長使膽囊長時間未能收縮,進而導致膽汁的成分不平衡。
- 具有家族史
- 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
- 快速減肥(>1.5公斤/週)
- 靜脈營養(TPN)
- 糖尿病
- 肝硬化
膽結石症狀有哪些?疼痛部位分辨
膽結石的最常見症狀是無症狀,約有8成患者無明顯症狀,甚至可能一生都不會察覺自己有膽結石,僅有20%的患者會因膽結石引發右上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通常疼痛發生在進食後30分鐘至1小時之間,痛感較為劇烈,常伴隨著消化不良的感覺,若結石進入膽道,疼痛可能會更加強烈,且需要及時就醫。
另外,許多患者常將腹部疼痛統稱為胃痛。對此,蕭敦仁表示,胃痛通常在進食當下就會立即出現痛感。而臨床上可依據腹痛位置以九宮格區分,不同區域疼痛暗示不同器官可能有問題,如:右上腹部痛通常與肝臟、膽囊與膽管有關。
膽結石檢查方式
超音波檢查為診斷膽結石最常用的方式,非侵襲性且精準度高,可清楚顯示膽囊內部是否有結石或炎症,並幫助醫師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蕭敦仁也提到,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雖然也能檢查膽結石,但其成本較高,通常不會做為膽結石檢查的首選。
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符合3情況才須手術
多數患者終其一生無明顯症狀,若無症狀出現通常不需要進行治療,可在醫師建議下採取觀察和定期檢查,平均約6~12個月檢查一次。不過,蕭敦仁提醒,一旦發作除了造成右上腹疼痛之外,有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甚至可能導致膽囊破裂,引起腹膜炎及敗血症,恐有危及生命的風險。
至於,什麼情況才要開刀?蕭敦仁表示,符合以下3情況就應考慮手術治療,及早進行手術能夠有效避免後續引發急性膽囊炎,有助降低感染、膽道阻塞的風險。
- 結石>3公分
- 引發腹痛或其他併發症
- 用藥後仍無法改善疼痛,或反覆發作
膽結石手術治療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方法,其優點為傷口小、能夠快速安全的去除膽囊並有效減少術後恢復時間,通常手術住院三天即可出院。
另,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105期說明,若確定膽結石造成急性膽囊炎,手術摘除膽囊是最有效可預防膽結石復發及併發症的方法,統計顯示,92%的病人經過膽囊切除手術後,其膽道疼痛的症狀完全消失。手術方式可分為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open cholecystectomy)。
其中,相較於傳統手術,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疼痛感大幅降低,且有住院時間較短、組織傷害較少、術後回復較快等優點,因此目前多傾向於使用此方法。
如何預防膽結石?
由於膽結石是與現代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健康問題。因此,預防膽結石發生,應多加留意生活及飲食習慣。根據蕭敦仁建議,以下10方法有助於預防膽結石:
- 每週運動>2小時
- 食用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魚類
- 低膽固醇食物
- 素食
- 高纖食物
- 維持正常體重
- 低熱量飲食時,一天增加10克橄欖油
- 含「咖啡因」的咖啡,有助於促進膽囊收縮,一日以4杯為限
- 大豆卵磷脂,可防止膽固醇結晶
- Vitamin C,加速膽酸生成
Q:膽囊切除會有後遺症嗎?
部分患者擔心膽囊切除後會影響生理機能。事實上,切除膽囊後,肝臟仍會持續分泌膽汁,而這些膽汁會經由總膽管直接進入小腸,幫助脂肪的消化。蕭敦仁進一步說明,如果患者在術後食用大量且較油膩的食物,可能會有消化不良或腹瀉的情況,不過通常在術後三至六個月,隨著總膽管代償性擴大,症狀會獲得改善。
Q:膽結石會自己消失嗎?
不會。若經醫師診斷,可先用藥緩解症狀並同步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另外,YT上擁有126萬訂閱的網紅愛莉莎莎過去曾分享「肝膽排石法」,表示喝下橄欖油混合液可將體內的膽結石排出。對此,蕭敦仁闢謠,有膽結石的患者使用此方法不僅無法排出結石,甚至大量喝下油脂會使膽囊收囊,造成結石掉進膽管進而引起膽管阻塞,造成右上腹痛及黃疸。
蕭敦仁醫師解析膽結石成因及類型。(圖/賴建宏 攝)
專家諮詢:敦仁診所院長 蕭敦仁;參考資料:心肝會刊第105期
【延伸閱讀】
右上腹痛要小心!一六八斷食恐致膽結石
吃大餐後肚子痛,竟可能是「急性膽囊炎」!醫師解析急性膽囊炎的「5大症狀」,「這4種人」是高危險族群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