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痛要小心!一六八斷食恐致膽結石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常務理事、敦仁診所院長暨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指出,膽結石的最常見症狀是無症狀,僅有二○%的患者會因膽結石引發腹痛或其他不適症狀。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國人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膽結石的發生率逐漸普遍化。根據國內調查推估,將近六%民眾有膽結石問題。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常務理事、敦仁診所院長暨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指出,約有八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無明顯症狀,但是一旦發作除了造成右上腹疼痛之外,有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甚至可能導致膽囊破裂,引起腹膜炎及敗血症,恐有危及生命的風險。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一種消化液,負責協助脂肪消化,主要成分包括水、膽固醇、膽紅素和膽酸,其中水的占比為九五%。含有油脂的食物進入腸道之後,十二指腸會分泌膽囊收縮素,刺激膽囊收縮以排出膽囊裡的膽汁,接著經由膽囊管和總膽管排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
八成患者無症狀!
這時間點腹痛要小心
膽結石的形成與膽汁組成比例改變有關。當膽囊長時間未受刺激收縮或排空時,會使膽汁一直停留在膽囊內,其水分不斷的被吸收,進而造成膽汁過度濃縮或泥化而形成膽沙,最終形成結石。依照膽結石成分的比例,膽結石的種類可分為膽固醇型結石、色素型結石及混合型結石。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台灣膽結石患者以混合型結石居多。
膽固醇型結石主要是由膽汁中過多的膽固醇形成,結石較為堅硬,顏色呈淡黃色;色素型結石由膽紅素過多引起,脆弱且顏色偏黑;混合型結石則為包含膽固醇以及膽紅素的結石類型,顏色帶點棕色而非純黃色。
膽結石的最常見症狀是無症狀,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會察覺自己有膽結石,僅有二○%的患者會因膽結石引發腹痛或其他不適症狀。然而,一旦發作,右上腹痛是最典型的症狀表現,通常疼痛發生在進食後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之間,痛感較為劇烈,常伴隨著消化不良的感覺,若結石進入膽道,疼痛可能會更加強烈,且需要及時就醫。
符合4F特徵當心是高風險群
膽結石是一個與現代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健康問題。臨床統計,符合四個「F」者屬於膽結石高危險群,包括肥胖(Fat)、四十歲以上(Forty)、多產婦(Fertility)以及女性(Female)。這些因素與體內的激素(荷爾蒙)變化、膽汁分泌異常等等密切相關。
然而,某些生活方式和生理因素也會增加膽結石的風險。例如:不規律的飲食和長時間空腹,像是最近流行的一六八間歇性斷食,由於空腹時間過長使膽囊長時間未能收縮,進而導致膽汁的成分不平衡。
除此之外,具有家族史、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快速減肥(大於一.五公斤/週)、靜脈營養(TPN)、糖尿病及肝硬化等,皆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之一。
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
符合三情況才須手術
超音波檢查為診斷膽結石最常用的方式,非侵襲性且精準度高,能清楚顯示膽囊內部是否有結石或炎症,並幫助醫師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雖然也能檢查膽結石,但其成本較高,通常不會做為膽結石檢查的首選。
對於大多數膽結石患者來說,若無症狀出現,通常不需要進行治療,可在醫師的建議下採取觀察和定期檢查,平均約六到十二個月檢查一次。但是,當結石大於三公分、引發腹痛或其他併發症、用藥後仍無法改善疼痛或是反覆發作時就應考慮手術治療。及早進行手術能夠有效避免後續引發急性膽囊炎,有助降低感染、膽道阻塞的風險。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方法,其優點為傷口小、能夠快速安全的去除膽囊並有效減少術後恢復時間。
然而,部分患者擔心膽囊切除後會影響生理機能。事實上,切除膽囊後,肝臟仍會持續分泌膽汁,而這些膽汁會經由總膽管直接進入小腸,幫助脂肪的消化。若患者在術後食用大量且較油膩的食物,可能會有消化不良或腹瀉的情況,不過通常在術後三至六個月,隨著總膽管代償性擴大,症狀會獲得改善。切勿因為害怕手術或術後副作用而聽信任何排石偏方,以免病情惡化。
值班醫師_蕭敦仁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台灣大學職業醫學博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消化系內科研究員、桃園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
現職:敦仁診所院長暨胃腸肝膽科醫師、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常務理事
預防膽結石8方法
1. 每週運動>2小時、維持正常體重
2. 食用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魚類
3. 低膽固醇食物
4. 高纖食物、素食
5. 低熱量飲食時,一天增加10克橄欖油
6. 含「咖啡因」的咖啡,有助於促進膽囊收縮,一日以4杯為限
7. 大豆卵磷脂,可防止膽固醇結晶
8. Vitamin C,加速膽酸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