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就精神不濟、四肢無力?恐是「濕氣重」警訊!中醫教你:試試「薏仁+●●」健脾祛濕

夏季與梅雨時節,天氣潮濕、氣溫升高,是外濕盛行的時候。(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夏季與梅雨季節一到,許多人會覺得身體像是「泡在水裡」一樣,整天黏黏悶悶、精神不濟,甚至胃口差、四肢沉重,這些可能都是「濕氣重」的警訊。中醫認為濕邪易困脾、阻氣機,若不及時調理,可能進一步影響健康。
夏季、梅雨季為何容易濕氣重?
夏季與梅雨時節,天氣潮濕、氣溫升高,是外濕盛行的時候。人體本身的代謝也因為氣候悶熱、飲食偏冷而減弱,加上習慣冷飲(冷飲損傷脾胃之氣)、久坐空調環境、運動量不足等生活習慣,容易讓濕氣積聚體內,形成「內外濕合擊」的狀況。
中醫如何看待「濕邪」的來源與對身體的影響?
中醫將濕氣歸為「六邪」之一,具有黏滯、重濁、趨下、易阻的特性。濕邪的來源可分為:
- 外濕:來自環境濕氣,如潮濕氣候、淋雨、久處濕地等。
- 內濕:由脾胃功能失調、水液運化不良所致,常見於飲食油膩、吃太多精緻澱粉、過度寒涼、久坐久臥者。
濕邪侵體後,會阻礙氣血運行,使人感到困倦沉重、食慾不振,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脾虛、痰濕、氣滯、瘀血等體質變化,影響整體健康。
濕氣過重有什麼表現?7大徵兆判別
以下是常見的濕氣過重體質表現,若符合多項,可能表示體內濕氣偏重:
- 早上起床仍覺得疲倦、頭重如裹,一整天精神不佳
- 身體沉重、四肢無力
- 胃口差、腹脹、便溏(排便濕黏)
- 口中黏膩、舌苔厚膩白或黃
- 臉部與肌膚出油、容易長痘痘
- 女性帶下偏多、白帶異常,反覆感染
- 情緒易悶悶不樂、思緒不清
中醫辨證常歸於「脾虛濕盛」、「濕熱內蘊」、「痰濕中阻」等類型。
身體濕氣重,飲食怎麼吃?
有助祛濕的常見食材
- 健脾祛濕:薏仁、紅豆、茯苓、白扁豆、山藥、蓮子 (常見為外觀偏白的食材)
- 利水滲濕:玉米鬚、冬瓜皮、車前草(性質偏寒)
- 芳香化濕:藿香、佩蘭、陳皮、砂仁
推薦茶飲
- 薏仁紅豆水:促進水分代謝
- 茯苓白朮茶:健脾滲濕
- 藿香佩蘭茶:適合夏季濕熱時飲用
※以上食材或茶飲應依體質選用,孕婦、腎功能不佳者請諮詢中醫師後再飲用。
應避免的加重濕氣食物
- 油膩厚味:炸物、奶油、肥肉
- 寒涼生冷:冰品、生菜沙拉、冷飲
- 甜膩黏滯:甜點、糯米類、乳製品
體內濕氣重,4穴位按摩助排濕
中藥調理建議常用祛濕中藥方劑有:
- 藿香正氣散:外濕加內濕導致的腸胃不適,常見於外出水土不服,天熱中暑,腸胃敏感造成的嘔吐腹瀉現象。
- 平胃散:脾胃濕滯明顯,使用平胃散可以起到燥濕運脾和行氣和胃之功,藉以化濕,緩解腸胃脹滿不適。
- 五苓散:五苓散可以以溫煦陽氣方式,處理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有利水滲濕之效。
- 參苓白朮散:常見於應用在小兒的開脾中藥,也可以應用在脾虛濕盛的成人,因為脾虛濕阻中焦引起的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現象。
以上需由中醫師辨證施治,不建議自行配用。
穴位按摩
- 足三里(健脾胃): 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方。從髕骨下緣往下約四橫指(約三寸),再向外一橫指處(脛骨旁開一橫指)。
- 陰陵泉(利濕):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的凹陷處(膝蓋內側下方,摸到脛骨突起後往下滑即達)。
- 脾俞穴(補脾祛濕): 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寸(約兩指寬)。可請人幫忙找出對應位置,沿脊椎向兩側約一橫指寬處。
- 豐隆穴(化痰濕): 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尖與膝蓋連線的中點,脛骨外緣旁開約2橫指寬處(脛骨與腓骨之間)。
每日按壓或熱敷3~5分鐘,有助促進氣血流通與水分代謝。
日常保健撇步
- 早睡早起,運動出汗促代謝
-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成人每日喝水量至少達到體重x 30 c.c.
- 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
- 不穿濕衣、不久坐濕地(毛細孔打開會讓濕氣乘虛而入),養成洗完澡後馬上吹乾頭髮的好習慣
當濕氣在體內累積,就像空氣中的濕氣一樣,看不見卻會悄悄影響身體運作,讓人覺得腫脹、沉重、沒精神。想要把體內濕氣排出去,建議從飲食清淡、作息正常開始,再搭配按壓穴位或中藥調理,才能從根本改善。建議如有濕重體質困擾,應由中醫師協助辨證,調理體質、安度濕熱夏季。
本文獲「昌盛堂中醫診所 鄭天麗中醫師」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