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初心 全力為腦瘤病患守護生命與生活品質

2022-09-26

多變又難纏的惡性腦瘤,就像一枚埋藏在腦中的炸彈般,拆解過程中牽一髮便可能動全身,不僅堪稱是最難醫治的腫瘤之一,術後容易產生的後遺症也特別多。於腦腫瘤領域鑽研數十年的魏國珍醫師深深明白,對於每一位病患都有不能輕易放手的理由和責任,也正是這份堅定的執著與信念,經由魏國珍醫師之手,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蹟。

現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的魏國珍醫師,曾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腦瘤研究中心和世界級的腦瘤權威Dr. Mitchel Berger學習,進行腦瘤相關研究,將國外最創新、先進的腦瘤醫療技術帶回台灣,包括規劃完整的跨科別腦瘤治療團隊,推動清醒開顱手術,同時也開發多項臨床試驗,像是「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能局部、短時間的打開藥物難以通過的血腦屏障,讓藥物順利進入腦部,大幅提升治療效果,目前已經成功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階段,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第三期試驗,將是腦瘤治療的重大突破、有望為惡性腦瘤病人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清醒開顱,保留患者重視的神經功能

大家能夠想像病患在手術室裡進行開腦手術時,卻仍然保持清醒地和周圍的人對話,甚至是在回答數學演算答案、進行考題練習嗎?這樣宛如電影情節般不可思議的場景,確實在魏國珍醫師的手術房中真實上演。

魏醫師的腦瘤患者中,有位補教界的數學名師,進行開腦手術前便十分擔憂,自己在術後會不會喪失數學演算與教學的專業能力,在魏醫師的建議下,同意進行清醒開顱術。魏醫師笑說:「那天醫療團隊還特地從網路上,搜尋了好幾題非常困難的數學題,於是我一邊做手術,病患一邊接受數學考題『測試』,順便也給我們上了一堂數學課。」術後患者對自己還能保留數理專業能力感到驚奇與滿意,魏醫師表示,像這樣成功圓滿的結果,歸功於先進的監測系統與跨團隊的合作,從外科醫師、麻醉師、神經監測團隊、護理師等成員。

「不只醫病,更希望治療之後,能給病患創造最好的生活品質,這是我們的初衷」,魏醫師說道。特別像是膠質細胞瘤容易入侵腦組織,常會使病患造成如頭痛、癲癇、口齒不清、詞不達意或性格大變,甚至肢體癱瘓等,也因腦裡的神經網路錯綜複雜,在切除腫瘤的過程中,醫師必須審慎評估,如果切除太多,有可能影響神經功能,造成日後某部分功能喪失,但若不進行最大面積切除,可能很快腫瘤又蔓延,因此每一次的手術過程,醫療團隊也有莫大的壓力。魏醫師解釋:「不確定性因素越多,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也越高,但如果我們利用清醒開顱手術的方式,讓患者開腦時能進行溝通與反應,讓醫師做更確切的判斷,降低患者術後之後遺症及重要功能喪失的風險!可讓病患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雖然清醒開顱需要額外的醫療人力、時間和成本,長庚腦瘤團隊還是不遺餘力的推廣這能帶給患者更好生活品質的先進術式。」

積極救治,生命自會展現韌性

以第四級惡性腦瘤患者的存活率來看,一般的存活時間約為14.4個月,魏醫師與其醫療團隊手術治療的患者平均存活期為20.8个月,魏醫師也回憶起多年前一位長庚醫院的實習生,有天突然昏倒,檢查後才發現是第四級的腦幹腫瘤。團隊仔細研究了病患的腦瘤生長位置,認為有機會在不傷害其他腦幹功能的狀況下將腫瘤切除,於是同意為病患做切除,術後繼續接受口服藥物治療與電療,腫瘤受到有效的控制,這位原本預估僅餘一年壽命的病患,至今超過10個年頭,依然健在。

魏醫師常分享這個故事給病患,對於惡性腦瘤,開刀手術是治療的開始,後續需持續配合放射線與藥物治療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魏醫師始終深信,只要不放棄任何一絲機會,都可能為生命創造希望與奇蹟。

重視醫病關係,跨部門合作 持續精進醫療品質

身為腦科權威,也是副院長,魏醫師不僅沒有架子,總是謙和、有耐心地與病患及家屬說明、溝通治療目標,他說:「我能理解疾病發生時,那種恐慌無助的心情,尤其腦瘤更是重大的疾病,身為醫師,我們除了治病,也要滿足病患『知』的權利,才能建立彼此信任的醫病關係,病患願意配合,治療才會更有效果。」

除此之外,魏醫師團隊透過每周開「共識會」,集合神經外科、腫瘤科、病理科、X光科、放射腫瘤科等專家,對每個腦瘤案例作討論,共同找出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方式,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決策風格,不但能讓病情評估更全面,也能優化治療規畫,並讓治療標準趨於一致,維持醫療的高品質。長時間緊密的合作與討論,讓這「跨部門腦瘤團隊」運作得更有默契。「即使再有經驗的醫師,也可能有盲點,多聽取各方的專業意見,才可以做出更縝密對病患更好的治療規劃,同時也讓自己不斷精進和學習,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信念」魏醫師虛心的表示。

從醫近四十年,每年為多達三、四百位病患進行手術,魏醫師始終抱持著醫者仁心的初衷,以認真誠懇的態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對待、照顧每一位病患。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