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總失敗、體重反覆上上下下?可能是代謝在拖累你!

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狀況?體重明明不重,但健康檢查卻出現脂肪肝、三高問題?許多人以為只要體態看起來標準,就與肥胖疾病無關。但隱藏在身體深處、包覆器官的「內臟脂肪」,如果累積過多,正是拖慢代謝、增加疾病風險的最大隱憂之一。
別再只看體重!內臟脂肪才是真正該擔心的「肥」
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40歲以上男性中,有超過4成是外表正常但卻有內臟脂肪過高的問題。即使體重與BMI落在正常範圍,也可能內臟脂肪超標卻渾然不覺,稱之為「隱形肥胖」。這些堆積在器官周圍的脂肪,可能會造成慢性發炎、血糖失控、甚至影響肝腎功能,成為健康的破口。
你中了幾項?簡易指標檢查你的代謝危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王偉副院長指出,我們熟悉的肚子、大腿的贅肉屬於皮下脂肪,雖然看得見,但相對對健康風險較低。而內臟脂肪就像「菜市場看得到的網膜脂肪」包覆在器官上,例如肝臟、胰臟、腸道甚至心臟周圍,內臟脂肪過多時不僅會壓迫器官,還會釋放發炎物質,進一步破壞血管內皮,導致血管狹窄,提升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風險。
特別是「蘋果型肥胖」族群,四肢纖細但肚子圓凸,更是高風險群。這類人往往外表看不出異狀,實際上身體內部早已開始出現代謝異常。
如何初步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最簡單的就是量腰圍:
* 男性 > 90 公分
* 女性 > 80 公分
此外,若有脂肪肝、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化血色素偏高等現象,也可能是內臟脂肪囤積超標跡象。
突破卡關期!三大生活調整助你啟動代謝引擎


想要對抗內臟脂肪,不能只靠體重控制,而是要「提升整體代謝力」。副院長提醒,許多年輕女性採取節食式減重,看似瘦了幾公斤,實際流失的是肌肉與水分,一旦恢復飲食,「肌肉不會回來,胖回來的卻是脂肪」,長期反覆操作,反而讓體脂率越來越高。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讓身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持續有效消耗能量,減少脂肪囤積。從生活面來看,提升代謝可從三個方向著手:
1. 規律飲食:三餐均衡,改掉暴飲暴食,攝取均衡營養,避免製造飢餓感。
2. 穩定動起來:每週最好5天,6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有助於促進脂肪代謝、維持肌肉量。
3. 腸道管理:良好的腸道菌相有助於維持體內代謝機能,減少脂肪囤積風險。
除了飲食與運動,從腸道健康開始調整也是提升代謝的重要一步。營養師陳品媛補充,腸道環境穩定與否會影響整體代謝效率,近年受到關注的後生元,是益生菌的代謝產物、菌體片段,或經過熱去活的益生菌,因為不具活性,不會受胃酸破壞而影響功效,穩定性更高。
部分特定後生元菌株也被研究指出,能在調節腸道環境的同時,幫助代謝機能。例如代謝型菌株CECT8145,在後生元狀態下,經人體實證可以幫助提升既有脂肪分解效率、減少新的脂肪囤積。陳營養師指出,根據臨床結果,平均可減少7平方公分的內臟脂肪,約一枚50元硬幣的面積,縮小腰圍約0.7吋,相當於褲頭少一格。
輕鬆管理體重,就靠這些「營養密碼」


在日常飲食中適度補充某些特定天然成分,也有助於從不同角度幫助身體少吸收、多消耗,陳營養師提供三種輔助方法,可依照個人飲食習慣與需求適度搭配:
1.運動前加速燃脂:
來自義大利的摩洛紅橙,被譽為「紅寶石級水果」,其中的紅橙多酚富含花青素與多種類黃酮植化素,能促進脂肪分解、加速熱量燃燒。運動前補充,可提升運動燃脂效果,幫助身形更緊實。
2.控醣降熱量穩血糖:
餐餐都有飯、麵,是很多人日常難以避免的碳水來源。若一時無法減量,建議可在飯前補充來自腰豆(白腎豆)與黃豆中萃取出的天然抑醣成分,能抑制澱粉酶與雙醣活性、減少醣類吸收,控制血糖波動與脂肪合成,特別適合主食攝取量偏高或甜食主義者。
3.阻油不囤脂助代謝:
外食常見炸物、酥皮點心等高油飲食,讓油脂不知不覺超標。綠茶中的兒茶素具阻斷油脂吸收作用,但因水溶性易流失,吸收效果有限。結合卵磷脂形成的綠茶多酚磷脂複合物,可有效提升吸收率,持續使用不只能控制油脂吸收,更有助促進代謝,降低脂肪囤積風險。
設立長期目標,穩健減脂不復胖
對抗脂肪,不應只是追求體重下降的數字,更該從「改善代謝力」的根本出發。副院長提醒,千萬不要設下短期內暴瘦的目標,而應以「一年瘦6到12公斤」的穩健步調為原則。不但能有效減脂、避免流失肌肉,還能持之以恆、減少復胖風險。
至於設定減重目標時,建議以「目前體重的5%到10%」為方向。例如體重80公斤的人,若能減重4到8公斤,就可能明顯改善脂肪肝與代謝指標。對於BMI超過30的肥胖者,則可設定10%到15%的減重幅度。再透過專業醫療諮詢與適當的營養補充,重啟代謝、調整生活型態,找回真正的健康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