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20分鐘,就有1人髖部骨折!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骨鬆不是更年期女性專利,保骨應從小做起

70多歲的陳伯伯在跌倒後,突然下肢行動不便因而臥病在床,且沒辦法小便。起初,家人以為是中風,雖然經醫師診斷出攝護腺肥大,並施行攝護腺手術,但行動能力一直沒有好轉。進一步詳細檢查才發現,原來陳伯伯是髖部骨折,經由骨科治療後不但能夠自行站立,排尿問題也解決了!

像陳伯伯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長者骨折被錯當成中風的案例時有所聞,可見國人對其資訊仍不夠了解。中、老年人骨折和「骨質疏鬆症」關係密切,當骨骼變得空洞、疏鬆時,就非常容易脆裂、不堪一擊。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成人骨量在20~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年輕時飲食及營養充足,加上生理機能好,骨合成速度非常快,自然沒有骨質流失的問題,30歲之後身體開始走下坡,若再加上不當的減肥節食、缺乏運動等因素,骨質流失就會加速,骨密度也會變差。

很多人以為骨鬆症是停經婦女的專利,其實這是一種迷思,不管男、女都應該正視骨質疏鬆這個問題。「骨鬆症成因很複雜,不光只有女性更年期停經,跟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皆相關!」楊榮森提醒。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骨質疏鬆症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常見慢性病第四名,而更年期女性因缺乏賀爾蒙保護,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劇,罹患骨鬆症比例較男性高出3倍以上。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都是在骨折之後才驚覺自己有骨鬆問題。

台灣大約每20分鐘就有1人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更高達15%以上,相當於乳癌3、4期死亡率。年紀大的長者大多有共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癌症等,慢性病用藥很多都會影響骨骼代謝,讓骨鬆問題更嚴重,若不小心因骨折而臥床,這些慢性病就會變得更難控制,甚至引發褥瘡、尿道感染等併發症,這些都是讓死亡率攀升的原因。

骨鬆症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卻無聲無息地偷走我們的健康。除了留意自己有沒有駝背、身高縮水或下背疼痛等症狀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藉由DXA骨密度檢測(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可確認自己的骨密度,萬一罹患骨鬆症也可以及早治療。有些人擔心X光的輻射量,其實DXA骨密度檢測的輻射暴露劑量非常低,約為胸部X光的1%,是非常安全方式。

目前治療骨鬆症的藥物可分為口服藥及針劑,有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選擇性組織雌激素活性調節劑、雌激素、RANKL單株抗體等,醫師會根據病患的情況加以選擇使用。除了用藥物延緩骨質流失速度之外,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日常生活做起。

「預防勝於治療,不要等疾病找上門才開始重視健康」楊榮森強調。存骨本,應該從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不管是孕婦還是一般人,都須注重營養,不要為了身材而刻意節食。除了補充鈣質之外,維生素D也是顧骨本的關鍵,而曬太陽則是免費獲得維生素D3的好方法。不過,現代女性怕皮膚曬黑常使用防曬產品,會讓維生素D3的合成大打折扣,最好自行額外補充。此外,每週應從事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負重運動,除了能預防骨質流失,也能強化肌力,減少骨折發生率。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全台骨鬆良醫

全台骨鬆良醫

查看全部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八成台灣人都怕股市崩盤,但很少人注意到,八成台灣人的骨質並不合格;骨質疏鬆多半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想要對症下藥,除了定期做骨密度檢查,還得找到骨鬆專科醫師,快來認識「全台骨鬆良醫」。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