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撰文者: 陳稚華2017-04-06

攝影:張家毓

根據衛福部民國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腸癌排名第三,101與102年國人(男女合計)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皆為「大腸癌」。而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民國9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5,000人、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可見腸癌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家中有家族病史,我的父母經同事推薦,先給陳醫師做腹部超音波及糞便潛血檢驗,然後安排進一步的胃鏡、大腸鏡,幸好有及時切除瘜肉,媽媽長期的胃痛也一併被治療。」一位公務員網友這麼說。

他是陳炳諴,現任台南「胃腸肝膽科成美診所」院長,曾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胃腸肝膽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他曾讓一名93歲阿公,免開刀、免化療就治好大腸癌;甚至將50歲大叔、70歲伯伯從死亡邊緣救回。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大腸癌也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今天就請陳炳諴醫師為我們解答!

有「瘜肉」就該注意!
用內視鏡,早期癌99%都能處理

攝影:張家毓

「一定要很在意瘜肉,別開玩笑!我的病人10個中,有4~6個都有大腸瘜肉。」從醫16年,陳炳諴提到在診間發現大腸瘜肉的案例,比想像中還多,「但用內視鏡把它處理掉就沒事了,你沒有處理掉就會變大腸癌啊!」

陳炳諴解釋,「大腸瘜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之總稱。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有些人會長痣或凸出一顆小肉塊,若這些東西發生在大腸黏膜,我們會稱它們為『瘜肉』。我們的黏膜組織,會不斷被破壞、再不斷重建,就像老舊房要拆掉,再蓋新的房子。」
「而人體細胞內的基因,就像房子的藍圖,細胞內有胞器(可想像成細胞內的器官)就好像建築工人;藍圖會一次又一次被複製,被建築工人拿來生產一樣的房子。但如果基因出了問題或胞器發生錯誤,這時製造出來的細胞就會異常;就像房子藍圖畫錯或建築工人亂蓋房子,蓋出來的屋子就會容易倒塌、漏水,也會因為錯誤的大小,讓錯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而這些錯誤的細胞,我們可說是『瘜肉』,就像我們稱一些房子叫海砂屋、違建。有些房子會輕易壓死人,有的細胞會害死人,我們就稱它為癌細胞。而惡性瘜肉就是腫瘤,也就是癌細胞。」

瘜肉大致上分兩種:一種是增生性瘜肉、另一種是腺瘤。「增生性瘜肉它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生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瘜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化異常(dysplasia),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他舉例,曾遇到一名93歲的老伯伯,除了有一顆早期癌,還有許多其他瘜肉,瘜肉切除後,病理切片有些是低度分化異常、有些是中度分化異常,共有7顆。

「我們把它(瘜肉)切下來,後來一樣還是長很多的瘜肉!我覺得跟體質有些關係,所以後來又切很多顆。我想是因為他90幾歲,細胞異常狀況越來越多,他會長第一顆癌症,其實就表示已經有很多的細胞在轉變了。」陳炳諴形容,就像車子開久了難免會有問題,當一個零件開始壞掉,很快就有許多其他零件接踵而來開始要維修。

「當我們(醫生)發現一個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其實會擔心是不是其它部位的大腸黏膜也開始有了變化。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瘜肉,一定要送病理檢驗;若是腺瘤,一定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時追蹤,尤其是大腸腺瘤合併分化異常,或較大顆的腺瘤。」

所以如果做大腸鏡,發現大腸瘜肉,醫生說是良性的,一定要問看看是不是大腸腺瘤!而且如果有瘜肉,一定要問醫師是哪一種,因為會影響之後的建議。」陳炳諴說。

但陳炳諴也強調,「你長瘜肉再把瘜肉切除,這些內視鏡都可以處理,把大腸腺瘤整個切掉,就不會變成大腸癌。只要早期癌之前被偵測出來,其實99%都可以處理!但之後還是要按照醫生建議繼續追蹤。」

早期大腸癌,一般泛指大腸癌細胞,黏膜下侵犯不超過1mm。大腸分為很多層,大致可為:黏膜層Mucosa、黏膜下層Submucosa、肌肉層Muscle layer、漿膜層Serosa,如下圖。如果腫瘤侵犯侷限在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但沒有超過1mm稱為早期癌,可用大腸鏡治療(圖片來源:陳炳諴提供)

1
2
3
單頁閱讀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