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癌疲憊,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鎖定「腫瘤微環境X腫瘤心理學」促進人體自動修復機制

蔡舒湉2024-06-14

「夠了,你已經做得太好了,不用再拚『命』了!而且保持輕鬆的心態,一樣可以積極地工作跟生活喔!」這樣的話總是讓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的癌症患者潸然落淚,並在經過扎實的療程後,變得面色清亮,流露出一種閒散自在,享受活出新版本的自己。有研究顯示,許多癌症病人在發病的前三年內,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也有醫師宣稱癌症與患者的心理、情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作為一名受過主流醫學訓練的跨領域醫師,楊紹民也曾是重度憂鬱患者,並經歷「心靈卸甲」的過程。在親身學習、驗證過各種治療理論後,他研究出身體確實有無限的自癒可能性,劃分出「身體、情緒、心智、精神」四面向,搭配高端醫療科技儀器設備解讀身心狀態,交叉進行「滋養、排毒、淨化、轉化」四歷程,最終為每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且治標又治本的方法。其獨到的醫療方針能彌補主流醫學力有未逮之處,特別是針對慢性病、身心症、癌症等棘手病症,尤其能促進健康。

深化全相醫學,大量珍貴的第一手經驗

楊紹民會投入全相醫學其來有自,首先,他曾任高雄長庚醫院壓力免疫病房、照會與整合醫學與身心科的主治醫師,多年診治經驗發現,主流醫學有其瓶頸,一方面是化學藥物難免有不舒服的副作用,而且簡單作用的藥物難以針對大腦複雜的功能一一滿足;另一方面,主流醫學是用「把人當機器」的角度設計治療計劃,儘管能快速、明顯地控制症狀,但如果忽略情緒、心智及精神層次對生理健康的影響,往往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很多疾病被歸類在病因不明。

再就自身生命旅程而言,20多年前,楊紹民經歷癌末的舅舅在半年內復發20幾次,肝細胞都被癌細胞佔滿。當時他任職照會醫學第一年專科醫師,除了負起癌症告知的責任,還悉心幫助病人和家屬打開心結說愛。但他的高敏感與視病如親,也一度壓垮自己、陷入重度憂鬱。

從醫30年來,楊紹民上遍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和訓練課程,包括在精神科工作期間參與病人的個別、團體、家庭心理治療,接受催眠、禪修、接觸治療、心理演劇、反省治療、舞蹈治療、音樂療法等心理治療訓練,同時大量閱讀外國翻譯書籍、研究論文。他發現,情緒障礙可能跟大腦慢性發炎有關,不同營養素有可能改變大腦運作,於是又攻讀國際自然療法學院的醫師課程、營養研究所碩士班及整合健康與生命學碩士班,積極掌握不同現象與學理,展開陪伴自己和患者走上沒有併發症、後遺症的真正療癒旅程。

掌握有效科學工具,啟動癌症身心療癒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首先會運用「自律神經檢測、健康干擾指數綜合報告、色彩心理學檢測」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檢測報告,像是拼圖般一點一滴地拼湊出患者的人生輪廓、歷程與狀態,醫師會根據報告整合資訊,進而評估罹癌原因,並提供溫暖的支持性傾聽、鼓勵情緒流動,也會透過呼吸與冥想的導引,幫助患者進入安全感十足的深層放鬆。於日常生活,原則是多吃深色蔬果,搭配冷壓初榨橄欖油、苦茶油、黃金亞麻仁油食用;並叮嚀多散步運動、親近大自然。

罹患胰臟癌第三期的程媽媽,因為女兒深信心靈力量有助用健康的態度面對癌症治療,因此前來尋求「癌症心靈療癒」,並期待藉此提升癌症治療效果。程媽媽在療程中透露自身生命歷程如何塑造出她的癌症體質,出身低社經階級與低教育水平,使她養成低自尊、壓抑情緒的習慣,而婚後的經濟與家庭關係更讓她如履薄冰,常透過吃甜食紓壓。診所透過獨特的「意識清理」與「空椅技巧」,讓程媽媽融入內心不同的場景,代替當年悲傷而無力的自己提出強而有力的控訴,幫助她逐漸克服習慣性壓抑。「療癒冥想」則是從自身的宗教信仰出發,請患者設想出最有感受、溫度、信心的治療情境。醫師還請她每天落實「光流九式健康操」跟「情緒轉換呼吸練習」,一次次告訴自己是值得被愛、值得好好享受生活的人。程媽媽好轉的氣色讓親友都大呼不可思議!

肝癌患者阿喜則是在癌友推薦下,在化療期間來診。起初他面容憔悴,皮膚黝黑暗沈、有黑痣般的色素沉澱,是典型的「癌疲憊」。楊紹民診斷出阿喜極度自律,但是長時間備戰的生活型態,以及事必躬親、完美主義的心理狀態,也導致自律神經系統長期處於高張力、高耗能狀態,身體的代謝、解毒、排毒能力都嚴重下降,能夠活用的營養素越來越少,累積的毒素與致癌物質越來越多。另外從中醫「急怒傷肝」之論點,也能帶出他的抗壓迴路失衡。阿喜在每次化療前後一天來診所接受「細胞保護劑」與其他「抗氧化點滴」注射,成功地大幅減少化療副作用。「意識清理」的深度心理治療則幫助他看懂自己「致癌」的身心狀態與生活習慣,同時也在一對一的心靈探索旅程中,循序漸進地放掉身體與心理的緊繃。阿喜感謝這場癌症把自己從「唐吉軻德的英雄夢」中救出來,學會珍惜每個當下,甚至比以前更愛自己。

客製化抗癌醫療,重視生命勝過絕對真理

其他與「未紓解的情緒」相關的癌症案例還包括:乳癌患者內心隱藏被忽略的悲傷,被壓抑在表意識合理化;大腸癌患者常見太看重人際表象和諧,於是壓抑自己,滿是無奈無力感;腎臟癌患者內心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懷有「沒有成就就沒有價值」的隱性恐懼等。因此楊紹民相當重視處理心靈創傷,並強調「上醫治未病」,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讓癌症細胞在人體內形成「腫瘤微環境」,能夠提早自覺和嘗試改變是最好的醫療。他也標榜愛與關懷,好比他願意坦承自己的不完美,用顯露脆弱的方式釋放負面情緒,或是敢於在女兒面前哭泣,激起女兒的自我價值感、起身關懷家人,得出「接納自身之脆弱」也是一種重要的抗癌力。


「從小到大我都覺得真理很重要,最近才體悟縱然真理很可貴,可是很多時候活在你眼前的那個人比真理更重要。我們怎麼可以認為真理比眼前的人更重要呢?他是生命耶!真理有時候是情境,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角度,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不是說我們認定的那句話就是絕對真理。」超越多元整合醫學,楊紹民帶領的自我修復的旅程最終以無私的愛為後盾,幫助自己,也幫助更多人找回幸福的原動力。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