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手麻、肩頸僵硬...為什麼復健沒有用?醫師告訴你:改善神經壓迫,你真正該做的是「這件事」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王凱平醫師2020-11-23

郭小姐是20多歲的餐飲業從業人員,頸肩僵硬、手臂麻電斷斷續續發作大約半年,曾被診斷頸椎退化壓迫、腕隧道症候群,但是嘗試過拉脖子、手腕復健都沒什麼效果。在門診中我們做了一些檢查評估,其中在壓到她的「鎖骨下緣」時,郭小姐突然感覺到手臂明顯的電痛感,哎了一聲!

最後我們給她的診斷是「胸廓出口症候群」,與她工作時要長期單手持重(托盤、鍋具……等)造成頸肩姿勢不良、鎖骨周邊肌肉緊繃有關。也跟餐廳內用餐時間工作步調快、壓力大,造成呼吸模式不良有關。最後在結合矯正性運動「調整姿勢、訓練肌肉、學習呼吸」的幫助下逐漸痊癒!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什麼復健拉脖子不會好?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英文是Thoracic Outlet Syndrome,簡稱 TOS,是個容易被忽略,但其實發生率很高的疾病!該怎麼判斷呢?

許多人會因為「胸廓出口症候群」常有「手麻」的症狀,反射性地覺得自己是頸椎退化,神經受到壓迫。除此之外,它也常表現出頸肩緊繃僵硬,甚至頸部到手臂的疼痛,更讓人容易聯想到頸椎問題!也有人會想到另一個也是以手麻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腕隧道症候群。然而不管去復健拉脖子,或是手腕的復健,效果可能都不太理想!

這是因為「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病根不在頸椎或手腕,而是在「頸部外側」到「鎖骨周邊」的範圍。最直接的原因是鎖骨周邊的神經或血管受壓迫。

我們的頸部外側到鎖骨周邊就像是一個繁忙又複雜的「系統交流道」,許多大條的神經、血管在這個區域交錯、分支往手臂而去。偏偏這個繁忙的系統交流道後面還接著好幾個隧道、交通管制限制車流,就像「假日的國道5號」北宜高和雪隧!

這邊的系統交流道包括由頸椎分出來的「臂神經叢」,後續變成大家稍微熟悉一點的幾條上肢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支配手臂、手掌;也包括主動脈分出來,供應上肢血流的「鎖骨下動(靜)脈」。這些神經、血管受到壓迫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就像假日塞在雪隧也讓人很不愉悅!

哪些位置會受到壓迫?為什麼容易發生在這些地方?

造成塞車的隧道、交管,沿著我們的鎖骨,短短不到一公尺就有三個!

胸廓出口症候群主要壓迫區域
第一個隧道在頸部側面,醫學上稱為「斜角肌間三角(interscalene triangle)」。這個區域的主角是負責維持頸部穩定、輔助呼吸的斜角肌,其中「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間有上面提到的臂神經叢與血管通過。當這兩條肌肉過度緊繃時,就像兩扇電動門往中間夾!卡在門縫中的神經與血管就會受到壓迫。

第二個隧道靠近鎖骨中段,醫學上稱為「肋骨鎖骨三角(costoclavicular triangle)」。這個區域的主角是「鎖骨」和「第一肋骨」,它們之間的空隙也是神經、血管的通道,如果空隙變小,同樣也會造成壓迫。其中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和上面提到的「前、中斜角肌」有關。這兩條肌肉附著在第一肋骨上,當肌肉緊繃時可能會把第一肋骨往上拉,使肋骨與鎖骨間的空隙縮小而造成壓迫。

第三個隧道大約在鎖骨外下緣,醫學上稱為「胸小肌下間隙(sub-pectoralis minor space)」。這個區域的主角「胸小肌」和肋骨表面之間有個狹小的空間,就像吉他琴弦和面板之間的縫隙,這個隙縫就是神經、血管的通道。當胸小肌過度緊繃時,有可能使縫隙變小導致壓迫。

常見症狀有哪些?哪些症狀比較少見但要特別注意?

我們已經知道「胸廓出口症候群」可能是神經或血管受到壓迫,其中超過9成是神經受壓,因此常見表現都是神經症狀。由於受壓的「臂神經叢」主要是頸神經的分支,因此和頸椎壓迫的表現很像,容易混淆。具體來說,「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與常見分佈範圍如下:

常見症狀 :
緊繃:頸部、肩部
疼痛:頸部、肩部、手臂、手掌
麻電:手臂、手掌

相對少見症狀:
無力感:手臂、手掌
皮膚感覺異常:手臂、手掌
患側溫度較低:手臂、手掌
患側肢體水腫:手臂、手掌

1
2
3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