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買東西是「精神病」?「強迫性購物」是什麼?精神科醫師告訴你:小心是憂鬱症、躁鬱症...「這5大疾病」的症狀

臨床研究發現,強迫性購買患者,常合併囤積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或其他行為成癮。

媽媽寶寶媽媽寶寶 撰文者: 媽媽寶寶編輯部2022-02-07

「腦波弱」、「剁手黨」,就是想買,等月底接到信用卡帳單,才開始後悔,氣到想剁手指。精神科醫師提醒,近年來電商購物平台蓬勃發展,只要在手機螢幕按幾下,就能輕鬆購物,讓強迫性購物傾向的民眾更容易亂買東西,建議家人及親友能適時拉一把,別讓購物成為人生的悲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鍾安妮指出,目前強迫性購物並未納入正式的精神疾病,醫界將其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與行為成癮本質上相似。

單純想買?強迫性購物?

有強迫性購物傾向的人幾乎無時無刻都想買東西,開心時想買,出現負面情緒時,更想購物,藉此紓壓,刷卡當下,享受著欲望被滿足的快感,但沒多久就產生罪惡感,家人親友也可能給予譴責,嚴重時無法償還卡債,必須面對法律責任。

如何判斷自己只是單純愛買,或是出現強迫性購物傾向?鍾安妮醫師說,一般人也會受到週年慶等促銷活動影響,但屬於短暫、偶而發生,懂得踩煞車。至於強迫性購物,則是「長期且持續性」行為模式,只要衝動來襲,就打開了「買不停」的開關。

國外相關研究顯示,5%至8%民眾飽受強迫性購物之苦,部分研究發現,以女性、低收入的比率較高。近年,觀察到強迫性購物年輕族群越來越多,可能與腦部衝動控制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以及缺乏其他抒發情緒的替代方式有關。

強迫性購物常見合併這些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購物以實體店面為主,隨著電商平台迅速發展,提高購物的便利性,坐在馬桶如廁的幾分鐘,就能完成網路購物,心想不滿意可以退貨,先買再說。

臨床研究發現,強迫性購買患者,常合併囤積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或其他行為成癮,例如,躁鬱症病人就可能失心瘋地大量購物,造成痛苦的後果。

鍾安妮醫師指出,如果購物行為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影響財務,積欠卡債,且無法控制刷卡行為,此時,就有必要至精神科、身心科門診接受診斷及治療。

鍾安妮醫師建議,購物時,應該先想一想「需要」,還只是「想要」,平常養成記帳習慣,了解自身消費行為,如果真有購物衝動,可以請家人及親友適時地拉一把,提醒別再亂買。

延伸閱讀:
3位部落客媽媽分享購物心法!是孕婦,還是家有新生兒、孩童,通通都適用!
不自覺哼起兒歌、開始愛上收納小物...,讓爸爸們開始懷疑人生的「老爸症候群」,你也有嗎?

本文獲「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轉載,原文:領到紅包先別急著上網買東西!小心「強迫性購物」症頭上身!精神科醫師:避免購物衝動,身旁親友記得拉一把!

責任編輯:陳宛欣

媽媽寶寶

媽媽寶寶

查看全部

媽媽寶寶編輯部

《媽媽寶寶》提供全方位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0-6歲寶寶教養,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更積極在數位發展上深入經營,在官方網站、YouTube影音頻道、Facebook粉絲專頁以及Line@生活圈等等社群網站上發揮擴散效益,讓e世代爸媽時時接受最新資訊。《媽媽寶寶》除了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外,官網目前累積近24萬名網站會員及FB粉絲團約43萬名粉絲。

媽媽寶寶網站:https://www.mombaby.com.tw/
運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mombabyfans/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