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分41秒
別輕忽產後憂鬱!5%恐竟展成「憂鬱症」...有產後憂鬱怎麼辦?精神科醫師教你:符合條件,還能有諮商補助~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生命的奇蹟在於新生兒的誕生,但喜悅背後,有時也隱藏著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 ─ 「產後憂鬱症」。這是一個在產後期間,特別是分娩後的數週內,女性可能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儘管生育是一個令人期待的過程,但許多女性在產後卻面臨情緒波動、焦慮和抑鬱的困擾。這不僅影響了媽媽們對於育兒的自信心,也可能對家庭關係和整體家庭氛圍產生不良的影響。產後憂鬱有什麼影響?面對產後憂鬱我們可以怎麼做?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過去曾在北市聯合醫院擔任一般精神科醫師的陳亮妤告訴你:
產後憂鬱的影響
根據文獻顯示,產後有「憂鬱情緒」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即兩個新媽媽中就有一個可能面臨憂鬱情緒。然而,真正進展到「憂鬱症」的比例約為5到7%,通常發生在產後兩個禮拜,當荷爾蒙慢慢恢復、生活適應並且學會照顧孩子後,仍持續感到憂鬱、提不起興致,甚至可能出現對生活失去希望的感覺。
產後憂鬱症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情緒層面,更可能影響到飲食、睡眠,甚至整個身體健康。面對這樣的情況,專業治療變得極為重要,而只是簡單的安慰或開解是無法應對的。
產後憂鬱症只會在產後出現?
產後憂鬱症不僅在產後會出現,孕期同樣有高比例的發生。主要原因包括:
- 荷爾蒙變化
- 生活重心轉向照顧新生命所帶來的責任
- 與家人的人際關係互動
- 工作分配的改變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容易造成女性在生產過程後出現產後憂鬱症的狀況。次要因素則包括身形變化和睡眠不足等,這些因素也會增加患上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重要的是,對「孕期」的關注也很重要,因為孕期焦慮症同樣常見,並可能在孕期產生焦慮和擔憂。有些人可能在懷孕期間已經感受到壓力,擔心未來的變化和責任。因此,對於孕產期的心理健康應該提前關注,而不僅僅是在分娩後。
值得一提的是,產後憂鬱症的影響時間可延伸至六個月、兩年甚至更長,需要及早識別和處理,以確保患者及其家庭得到適當的支持。
面對產後憂鬱,這些話不要說!
面對產後憂鬱症,身邊的人應該採取慎重的支持態度,避免使用可能讓患者感到內疚或壓力的言語,重要的是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讓她們感到不孤單。理解她們可能正處於一個需要時間和支持的困難時期。
- 「你擁有很多...」:這可能讓患者感到內疚,甚至質疑自己的情緒。憂鬱情緒不僅是外在條件所造成,更可能是內在和環境的複雜影響。 對於陷入憂鬱狀態的患者,不要強調她擁有的條件有多好。相反,表達對她感受的理解,尊重她的情緒,讓她知道你願意支持她。
- 「想開一點」: 不要單純地建議患者「想開一點」。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理解、支持,以及專業的協助。對患者而言,這樣的建議可能會讓她們感到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才無法擺脫憂鬱。
如果情況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諮商師的協助。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協助患者走出憂鬱的陰霾。
面對憂鬱,可以怎麼做?
在面對憂鬱症時,政府提供了多樣的資源和方案。全台灣有381個免費的心理諮商據點,以及48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這些資源包括立案的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以及身心科醫院。不只女性,若男性有需要,都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尋求幫助。
另,政府特別針對年輕族群推出了「年輕族群心理支持方案」,適用於15歲到30歲的年輕人,提供心理諮商的補助。有需要的人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的網站找到413家簽約的心理諮商所和診所,進行免費的三次心理諮商。這些資源是友善且專業的,選擇政府立案的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身心科醫院或診所都是可行的,需要者也可根據個人需求作出適當的選擇。
產後憂鬱能用藥嗎?
治療產後憂鬱症除了心理諮商外,有時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對於擔心藥物對身體和寶寶的影響的媽媽們,有一些安全的抗憂鬱劑適用於孕期和泌乳期。然而,不建議在懷孕過程中斷藥,特別是對於孕前長期憂鬱症用藥的人或曾經有四次以上憂鬱症經歷的人。
對於那些孕前已有身心相關疾病的患者,不建議停藥,而是應該在專業醫師的協助下協商如何減少藥物使用。此外,患者在孕期使用的藥物種類應盡量減少至三種以內,以減少對胎兒的潛在影響。泌乳期間的用藥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更為重要。儘管某些藥物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例如口乾舌燥,但這些通常是可以修正和解決的。
最終,對於擁有身心相關疾病的孕婦而言,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比藥物的影響更為重要,並應該在專業醫師的監督下合理使用藥物。患者有疑慮或遇到問題時,應及時與原診治醫師討論,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