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等級大揭密:看錯醫師,小心要你命!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醫師的職級都不甚清楚,醫院裡一堆穿著白袍的工作人員,雖然皆繡著「醫師」,不過差異很大。
「實習醫師」是六、七年級的醫學生,他們的身分當然是學生。
醫學系畢業之後,會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的訓練,也就是所謂的「PGY」,他們會輪流到不同的科別完成幾個月的短期訓練。爾後才會進入不同的分科,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擔任「住院醫師」。
各個科別所需要的訓練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三、四年,長則五、六年,訓練結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專科醫師考試。資深的住院醫師會擔任「總醫師」,負責較多的臨床與行政工作。
拿到專科醫師證書之後,便能成為「主治醫師」。
簡而言之,實習醫師和PGY醫師較為資淺,總醫師和主治醫師較為資深。
雖然看似複雜,不過進到醫院的時候可千萬要把狀況搞清楚。因為隨著急重症醫師荒的狀況惡化,「魚目混珠」的情形也越來越常見。
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
由於大型醫院林立,就醫便利,無論大病小病許多人習慣直接往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跑。這種「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的信仰其實可不一定正確,因為大型醫院裡通常有最多的實習醫師和PGY醫師。
在理想狀況裡,資淺的醫師可以跟著師長們學習、汲取經驗、避免犯錯,但在人力短缺的現實之下,他們往往被推到第一線,硬著頭皮上。
1
2
3
4
單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