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良醫的人生故事》他把台灣子宮頸癌率降低一半,卻救不回自己的媽媽....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撰文者: 陳稚華2016-03-23

攝影:張家毓

一邊是歡喜迎接天使降臨的新生兒產房,一邊是跟疾病纏鬥、死神拔河的癌症手術台,幾乎所有主攻婦產科的醫生,都做過這種天堂、地獄的選擇。大部份的人,選擇走向了產房,長庚醫院北院區婦產部部長兼林口婦產科系主張廷彰,是少數的例外。

這一待,就是30年,對病患的照護及致力降低婦癌發生的努力,讓「婦癌權威」這四個字,逐漸跟他畫上了等號。

在全台灣近四萬筆網友的評鑑中,張廷彰拿下了《良醫健康網》婦產科好醫師的冠軍。網友王克瑞這麼說:「真的非常感謝張醫師當初治好我太太的子宮頸癌,還替我太太保留生育能力,現在我女兒快滿1歲,要不是張主任,我怎能在中年還可以享有這樣美滿的家庭生活。

網友提娜也說:「十幾年前,當其他醫院醫師都建議我拿掉子宮內膜異位瘤時,只有張醫師建議小心保留…這個決定改變我這十年的命運...他是我此生遇過最好的醫生!

他不只照顧自己的病人,更把專業擴散到所有台灣婦女。

每年國民健康署公佈的「國人十大癌症」資料是由「台灣癌症登記學會」提供,而張廷彰就是讓癌症登記,在台灣發展日益壯大的重要推手;他更成為台灣少數擁有臨床婦癌及公共衛生兩項專長的醫師。也因為多年的努力,5年來,台灣罹患「子宮頸癌」的人數,降低了將近一半。

這樣的人生安排,其實是一連串巧合及半推半就的組合。

網友票選第一名良醫,當初不想從醫,只因為父親一句話...

起初,張廷彰對當醫生完全沒興趣。

「當初唸建中,畢業後本來想走天文物理,覺得生物不像物理那樣能登大雅之堂,當時非常崇拜愛因斯坦能洞察宇宙,也嚮往羅素能將錯綜複雜的人倫社會架構,歸納為幾個簡單的觀念。」張廷彰回憶,雖然對未來志向滿懷憧憬,但在當時白色恐怖陰影猶存的社會氣氛之下,商業不發達、人心不安,有辦法的人才能遠赴美國發展,看不到自己未來該如何成就一番大事業。

於是,高三那年父親一句「你要去讀醫!」,改變了所有計畫及想像。「雖然不希望屈服,卻好像也想不出更好的出路…」

建中畢業後,張廷彰考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雖並非像班上其他同學進入台大醫科,但畢業後也不負父望,成為長庚醫院當年度的「Best Intern(最佳實習生)」。「婦產科」是當時連第一名畢業都未必能考上的明星志願,但因為Best Intern的殊榮,讓他不用考試就順利申請到婦產科。

但為什麼會從「婦產」走到「婦癌」?「一開始是貪圖想說可以看到新生命、至少有個喜悅,不要一直都看到病死。可是後來當了第三年住院醫師後,慢慢產科的人多了,當時主要從事婦癌診療的陳信夫又離開長庚,業務青黃不接……婦癌手術的時間長、困難度較高,並不是所有醫師皆樂意進行,產科的前輩醫師,就把我推到cancer(癌症)這邊來了。」

赴哈佛習醫、台灣癌症登記學會成立
5年來,罹子宮頸癌婦女降低一半

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張廷彰認為只有婦科背景還不夠,無法從醫學雜誌或書中得到所有臨床問題的解決,像是「新的治療是否比既有的治療要好?」必須借助臨床試驗才能得知,他決定再出國深造。

1988年赴巴西開「世界婦產科聯盟」會議後,他從紐約到波士頓、又到北卡及洛杉磯的醫學中心,一路比較選擇將來可以進修的地方,發現臨床試驗基礎的生物統計,是當時國內較沒有機會學習到的。張廷彰決定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生物統計及醫學決策分析為主要學習方向,之後又到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觀摩臨床。張廷彰認為,在與不同國家的醫療團隊、病人、同學互動中,讓他學會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事情。

1995年學成返台,張廷彰也不忘將這些先進的觀念技術帶回台灣。一次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當時正建立「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的開創者、前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賴美淑,她便邀請張廷彰加入「台灣子宮頸篩檢及診療品質指標」小組。而當時長庚醫院因為是台灣治療癌症規模較大的醫院,需要有「癌症登記」單位,這個任務就由張廷彰接下,並擔任兩任「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將台灣癌症登記的品質建立起來。

現在每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佈的「台灣十大癌症」資料,都是由這裡提供,而了解「國人十大癌症」就是希望能透過早期發現、早期篩檢降低死亡比例;也因為張廷彰帶領團隊持續倡導做抹片篩檢,從2011年至今短短5年,台灣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人數已降低了約40~50%。

1
2
單頁閱讀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部

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