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內臟脂肪怎麼減?
有的人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你的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年齡比你的實際年齡大6歲,要注意合理飲食和適當鍛鍊。」聽到醫生這番話,許多人大感意外。因為很多人家裡都有磅秤,平時經常量體重,一直認為自己體重在合理範圍,沒有超標,為何會「內臟脂肪超標」?其實「內臟型肥胖」和「體形胖」並不一樣,體形胖指的是體重超標,「內臟型肥胖」指的是體內營養過剩,引起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型肥胖」易引起一系列代謝症候群,臨床表現為脂肪肝、酒精肝、膽囊炎、胰臟炎、痛風、食道逆流等病症。腰圍大,是反映內臟脂肪超標的信號。
怎麼判斷內臟脂肪過多?
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最簡便的方法是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 第一步:用捲尺測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表示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險群,需要馬上進行第二步測試。 第二步:測試腰腹皮下贅肉。方法:試著捏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捏起2公分,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來,表示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裡。
內臟脂肪怎麼減?
內臟脂肪最大的特點是分解、合成速度比皮下脂肪快,雖然很容易囤積,但透過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消除它們。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麥麩、玉米、糙米、黃豆、燕麥、蕎麥、茭白筍、芹菜、苦瓜、奇異果、柚子等。 每天快步走30分鐘,可以提升體內燃燒脂肪的激素含量。讓身體充分吸收氧氣,並走到微微出汗,代謝能力自然會提高,內臟脂肪也會逐漸消失。 重視肌肉訓練。包括健身器械訓練、伸展訓練等。體重正常 不等於體脂量正常
內臟脂肪的含量與皮下脂肪的含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兩者成正比。體重超重的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大都超標。但也有些人,體重在正常範圍,體內脂肪的含量卻超標。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組織的重量逐漸減少,但仍保持原有體重,就是因為體內脂肪含量增加了。因此,體重正常並不代表體內脂肪含量正常。
腰圍越粗 壽命越短
體檢時不僅要看體重,還應看身體的脂肪率,特別是內臟脂肪指數。許多體重沒有超標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嚴重不足,肌肉、脂肪和水的合理比例被打破,腹部脂肪堆積,體形呈現蘋果型、西洋梨型。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5公分,大都是典型的「內臟脂肪型」肥胖。醫學諺語裡說的「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就是這個道理。
腹部型肥胖是心血管殺手
和體內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一旦腹腔內脂肪堆積過多,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進入血液,造成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導致血管腔變窄、硬化,容易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另外,腹部脂肪過多,會引起脂肪代謝異常,導致高血壓和血脂紊亂;還會導致體內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而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如果說肥胖是心血管健康的一大殺手,那麼腹部型肥胖則是殺手手中的利刃,給予心血管健康致命的一擊。
「外瘦內胖」的泡芙人 要小心高血壓
中國有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羨慕別人削瘦的身材。可是,外表削瘦的老人體內也可能隱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你很少運動,而且多有身體不適,那麼就可能有「代謝型肥胖」之虞。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男性正常體脂率在10%至20%,女性正常體脂率在17%至30%),他們患早期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