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族群 不可忽略的疾病風險管理

廣編企劃2021-06-16

成功大學醫學院心臟血管內科教授劉秉彥醫師,說明血壓管理如何以精準健康的概念應用呢?從心臟科醫師判斷病人罹患高血壓說起:「過去詢問病史,例如緊張,就給他心跳減緩一些的藥物;他可能看起來有點浮腫,我們會給他利尿劑,但這其實不精準,也不是根據患者個人化特徵,幾乎可以說是用猜的!」從智慧醫療到精準醫學,到邁向個人精準健康發展,關於醫療,我們應該以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方式進行診斷。

體質檢測3大類 你是哪一類?

體質評估檢測可以區分為健康、亞健康、疾病三個不同族群,各有不同的檢測目的和照護方式。例如了解自己的體質,在尚屬健康的時候能夠控制並依據基因檢測的結果選擇飲食、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促進自己的健康。若進入亞健康階段,必須及早預防疾病生成,例如肥胖或是遺傳性疾病但還未發病、仍可以控制的時候,就必須介入性控制,可能是低劑量的藥物以及更密集的監測,才能夠防止疾病惡化。最後則是出現症狀而就醫的第三階段,也就是疾病狀態,則需診斷和治療。

除了歸咎遺傳 70%個人行為及環境因素

根據研究指出,遺傳學可解釋個人健康狀況變化的重要,但大約還有30%無法完整呈現,透過健康行為(如運動、飲食、吸菸)能解釋其中40%的差異,其餘30%的差異則歸因於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及醫療保健提供與利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類的生命更加延續,其中的過程需要跨域技術的協作與思辨,才能使科技更貼近人性。

因此,不是生病了才需要進行醫療行為,而是需要再更多的預防概念,甚至是預防性治療。以最好的例子來說明,好萊塢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為母系家族中有乳癌病史,做了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變異缺陷的BRCA1基因,將來罹患乳癌的機率比起沒有這個基因缺陷的人,相對風險高了87%、卵巢癌相對風險高了50%,進而大膽決定預防性摘除乳腺,將風險降低到5%至10%,這即是精準健康所想要傳達的核心。

2005年數位健康時代起,醫學科技如光速般進展,且隨著行動健康照護、醫學資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醫療晶片、基因鑑定等各方面領域的發展與合作,我們可說:「現在正值進入『智慧醫療』的劃時代分野」。在這波浪潮下,臺灣和世界同步,幾乎是零時差的接續進入「精準健康」的階段。

*本文由科技魅癮授權,原文連結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