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一定是叛逆期或聰明不努力?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呼籲關懷「青少年與學童輕鬱症」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擺放多幅光圖,院長楊紹民表示,不同的光譜銜接不同的祝福與色彩能量。從藝術性來說,可以創造空間氛圍;就色彩心理學而言,靛藍色有益安定跟放鬆;而其中的和諧光圈、線條也有一定的心靈導引效果,如果能夠運用共感力與之共振,便能達到身心能量的提昇與轉變。
根據統計,2001~2020年全球自我報告憂鬱症罹患率竄升,點盛行率為34%,重度憂鬱症(MDD)和輕鬱症的盛行率分別為8%和4%,而許多憂鬱類疾病都是從青少年開始,因為心理發展、社會連結、認知功能、生理發育(大腦、神經、與荷爾蒙系統)狀態都尚未健全!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憂鬱症更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如:睡眠障礙、疲憊、食慾或體重改變等症狀),尤其是現代更強調人權與物質生活環境充裕的環境下,更多學童有輕鬱傾向卻被忽略!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青春期重鬱症的增加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特別呼籲關懷精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青少年,他語重心長地說:「只是有點煩、只是有點想分心、只是有點不想太努力,這些看似無關緊要,也好像不會影響眼前的生活,但可能都是輕鬱症(dysthymic disorder,症狀強度比重度憂鬱輕,但困擾程度不亞於重度憂鬱症)的警訊,影響的是未來。」
如何判定青少年與學童輕鬱症?小心成癮行為!
不管是適應障礙,還是青少年與學童輕鬱症,楊紹民表示,青少年與學童在調適壓力時常見成癮行為,例如:暴食、厭食、嗜吃甜食或冷飲、3C上癮等,造成容易疲倦、焦慮緊張、不專注等症狀。常見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輕鬱症狀如:情緒低落、暴躁易怒、精神不振、容易疲憊、注意力不集中、莫名疲倦、易自責、低自尊心、絕望感、失去興趣、社交退縮、失去活力、食慾改變、難以入睡或睡太多等。「現在有越來越多學生對未來感到茫然,再加上M型社會出現很多『努力也沒用』、『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學生乾脆躺平。青少年情緒障礙長期被忽略,容易被當作品行問題,被忽略或誤解的比例非常高。」
楊紹民表示:「我們掌握有效改變人的身心機能的工具,用全相醫學的觀點,因人而異地善加組合應用不同的治療工具,交叉描繪出壓力的模式與影響程度,所以能很務實地在身體、情緒、心智、精神層次反覆進行滋養、排毒、淨化、轉化的歷程。」
輕鬱症與重鬱症相似,屬於長期性症狀,「遺傳」和「環境」因素也都與青春期發病的輕鬱症有關。很多人在發生初期都是能熬一天算一天,嘗試透過聊天、遊玩、打電動等方式嘗試解決,如果漠視問題或是勉強熬過,未來會導致更嚴重的社交、學習、人際、自我管理等各種生活功能障礙。
深入表象找出隱性創傷,全相醫療是治療的根本
楊紹民曾遇過,孩子並非直接受創,而是被老師處罰其他同學的情境嚇到而誘發心理創傷,代表大人無意的行為也可能鑄成孩子的隱性創傷。診所有很多相關的成功案例,包括幼稚園、中小學與大學生,常見被診斷有亞斯伯格症、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長期有語言表達障礙、語言理解障礙、或人際理解障礙,壓力過大後產生拒學症(懼學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等。治療須用簡單、清楚的語言表達,配合感覺統合技巧,透過談話、分享、情緒釋放或深度放鬆練習、意象導引等各種技巧組合,成功陪伴孩子們找回健康!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透過「神經重塑 (neuroplasticity)」更快更平順地找回健康。他因「情緒低落」與「長期難以表達內心想法」來求助。結果檢查出身體慢性發炎、自律神經失調、掌管大腦變速排檔的前扣帶腦迴功能低下。除了心理諮商外,診所配合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後,有效改善口語表達、語言理解與人際理解能力,成功進入職場。「許多人認為成年人不可能神經重塑,其實不管年紀多大,只要有適當的營養治療、配合心理行為輔導、環境調整、以及提供「雙向情境轉譯」,可以有效啟動神經迴路重塑,發展出穩定的腦迴路與壓力應對技巧。」
很多兒童與青少年輕鬱症的家長不知道盡早帶孩子求助非常重要。楊紹民提醒,當小朋友成績變差、情緒長期低落、容易誤解他人、負面思考、難以專注,有長期過敏(腸胃道、呼吸道、皮膚任一種或多種),或是容易放棄、有成癮行為,就是輕鬱症的早期症狀。診所可以透過色彩心理學檢測等多元的評估,以全相醫療設計適合的治療路徑。
客觀評估、強調覺察,最高階的治療是治療師的親自實踐與驗證
面對青少年與學童的輕鬱症,楊紹民提醒專業人員保持中性的支持態度,不要妄加評斷或預設立場,在還沒充份了解當事人了解事情的角度與整體脈絡之前,要慎重評估如何提供「到位的支持 (good enough support)」。很多時候醫療人員或助人工作者無意之間會介入自己的情緒或價值觀,但孩子們可能在處理過程隱約感受到治療師潛在的情緒或觀念上的預設立場,而加深內心的折磨。
因此,治療師與家長的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是絕對必要的。「青少年與學童的情緒障礙無關乎任何人的對錯,人生有很多事是在意料之外,也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深入反思,每個成人一定也有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以及不夠圓熟有待改善的個性(慣性)」廿一世紀的人們,都很值得要學習有深度地愛自己,包括探索過往被自己忽略的內在小孩、排序在追求成就與承擔責任後面而未曾被傾聽的內心聲音。
被迫長大背後的無奈與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孤單,學習面對與療癒自己之後,父母與治療者才有機會設身處地理解輕鬱症的青少年與學童,面對目前可能還有許多醫療人員不那麼了解的輕鬱症困擾,以及伴隨其間的學習障礙、適應障礙、人際或情緒困擾,卻被污名化為草莓族扛不住逆境的壓力與委屈。以「運動傷害」為例,今年在巴黎奧運發光發熱的選手們的受傷,有多位十八般武藝俱全的中醫與西醫醫師、復健師、心理師、防護員們齊心協力、想方設法治療加防護的情形下上陣。
而罹患輕鬱症的青少年沒有人看得見他們受困於「大腦迴路」或「神經傳遞迴路」生病的苦惱,常常被誤解為不努力、偷懶、任性,或是要承受期待過高的加油打氣。「之前在高雄長庚醫院工作時,我曾勸告一位得了憂鬱症的主管必須請假休息幾天被拒絕,結果她幾天後因為發燒就乖乖配合醫師要求住院兩週。楊紹民針對一般民眾不理解精神心理功能也是必須「大腦」這個器官充分健康才能表現良好的現象講了上述案例。他說「有誰會期待骨折的病人靠意志力就能如常行走?結果比骨頭更脆弱敏感的『大腦』生病引發的情緒障礙,當事人總被期待有強大的意志力正常生活,這合理嗎?」
另一位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媽媽在接受醫師深度諮商的討論中,透過楊紹民院長針對她自己成長過程的「家庭動力分析」,才清楚明白童年的家庭人際互動,深深影響自己這輩子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讓自己常常暴露在心理情緒受傷的情境卻無能保護自己,從年輕時誤以為「只是不想動、想不開」的輕鬱症,最後發展為重鬱症。當下她才驚覺,看似健康開朗的女兒也已罹患陽光型輕鬱症一小段時間。
幸好,透過「家庭諮商」與後續數次的「心理諮商」,讓女兒學習更客觀與健全的價值觀,學會健康的人際界線、以及溫和清晰偶而略帶幽默的人際互動技巧,終於讓女兒拿回情緒自主權並建立健全有彈性的人際連結。在接受心理諮商時,她學習到「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人生旅程都不盡完美。面對壓力保持能屈能伸的彈性,持續累積探索與自我成長的方向,逆境終究會成為醞釀人生甘露的資源,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楊紹民說。
正因為在醫療跟人生經驗中不斷看見生命的多元性與無限可能,同時也看到人的大腦與身體似乎潛藏無限的自癒潛能,楊紹民主張,當我們提高自己的自我覺察、生活覺察、人生覺察的能力,學習發自內心深處地擁抱生活、品嚐人生,每一次蜕變後的新鮮與甘甜,如此會啟動我們內在的自發性與自癒本能。而把每一次諮商合作的歷程,都當作歸零重新品嚐人生的旅程;把每一個跟案主分享的資訊或訊息,也當作上天對自己的分享與提醒。讓楊紹民每一次的諮商都彷彿幫自己的身心靈做一次大保養,能從更寬廣的角度品味人生,也從更深的內心世界感恩每一段的旅程。「專業治療訓練的最高階是——身體力行,實踐真理;中性對待,感恩共學!」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院長以自身多年的靈性修練,秉持全相醫學的核心精神,運用高科技檢測身心疾病的根本原因,量身訂製「不用藥」的全人健康照護方案,協助人們「優雅活、健康老」。
面對憂鬱的預防與陪伴: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q1jWlAET3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