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別吃「這部位」!萬一出現噁心、頭暈,恐是中「雪卡毒素」...食藥署教4撇步預防

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

隨著夏天到來,溫度日漸上升,在全球暖化下,除了造成極端氣候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就讓食藥署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並避免攝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

雪卡毒素,常見於魚類內臟

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Gambierdiscus spp.)和福氏甲藻(Fukuyoa spp.),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

「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因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臺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與「雪卡毒素」中毒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像是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及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

預防「雪卡毒素」中毒,4大撇步記起來

1.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
2.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
3.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
4.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食藥署提醒,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的治療與照護。

本文轉載自「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原文:雪卡毒素是啥米?藏在全球暖化下的中毒風險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