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健保費,有經過你同意嗎?」醫師錢建文揭:你不知道的健保黑幕,原來都是「這個組織」在操控

8月底,當大家正在關注「彰化普篩事件」,看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與彰化縣政府雙方爭鬥不休,有一則小小的新聞卻在醫療界引起軒然大波,直至「彰化普篩事件」落幕後,這事件至今仍餘燒不斷。

這事情是這樣的:「健保會」付費者代表提案,因為上半年新冠肺炎民眾就醫次數下降, 收支並未虧損,要把新冠肺炎期間上半年醫療給付預算刪減。

「健保會」是二代健保實施時,政府將負責法規諮詢、收入費率的健保監理委員會,以及處理預算支出的費用協定委員會「兩會合一」,試圖建立「收支連動」機制,由「健保會」統一職掌總額及給付標準。

本來,台灣健保因「總額預算」限制,給付給醫界的預算大餅固定,但長期以來醫界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早已超過總額預算,健保署要求醫界自行吸收;造成原則上本應是1點為1元的給付的醫療費用,往往需要打8折。

而如今,因為新冠肺炎民眾就醫次數下降,醫界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難得小於總額預算,牙醫、西醫基層、醫院健保點值3年來首破1。但,健保會卻提案下修健保總額,建議節減預算列為準備。換句話說,就是「少領到錢時共體時艱,但有餘款時沒你的份」。

健保的遮羞布:「健保會」

健保因總額預算限制,讓醫療人員付出的辛勞永遠「被打折」,如此先天不良的健保制度,卻能得到很高的民意滿意度,就是靠著一塊巨大的遮羞布,把問題隱藏起來;這塊遮羞布就是「健保會」。

當時,為了幫政府省錢(或是說幫政府推卸責任),將健保表面上設計成「社會保險」,而非「社會福利」,於是就必須自負盈虧,政府不用負擔財務責任。保費徵收增減與給付項目,就由健保會負責。

而所設計出來的社會保險制度,是由「收支」來決定保費,按理當入不敷出時,就應該增加保費。但是這個決定,卻屢屢遭到健保會的阻礙;另一方面,當入不敷出時,健保會依然不斷增加新的給付項目,卻很少刪除原有的項目。

委員組成、代表性、如何遴選充滿問題

為何會如此?因為健保會的組成包括了付費者代表,不只包括消費者,也包括了許多資方大老闆們;當保費上漲時,他們所負擔的受雇者的健保支出就變多了;於是總是阻礙健保費的合理調漲,犧牲的其實是勞方與市井小民的權益,因為如此會阻礙更多醫療服務的納入。

理論上由政府聘請的健保會委員,不是應該由政府嚴格挑選,選擇會站在國家最高利益,而非自己私利做考量的委員嗎?而深入想想,就不難理解政府會繼續聘用某些委員的原因了——因為政府正需要這樣的委員,來幫他們阻擋健保漲價,以免損害執政黨的政治利益。

於是每年召開的健保會總是重複著一樣的戲碼,醫療提供者與使用者互相殺價,少數人就能決定了高達7,000億的健保預算,不用受民意監督。最後產生出來的結論,往往是壓榨醫療勞工,政府也照單全收,表面上是會議共同審議的,與政府無關,實際上健保會的結論都須經過主管機關的核定;最後的決定權其實是政府自己。

講白了,表面上看起來是毫無關聯,實際上卻是球員兼裁判。於是狡猾的政客們,既不用負擔健保財務責任,也可推卸健保費用合理調整的責任,不用負責的原因,就是靠這塊遮羞布。

台灣健保實質上有社會福利的性質,健保費用的繳納方式更像繳稅(註*),每年繳稅的金額,有經過納稅人開會同意嗎?筆者建議修法廢除健保會,由公正單位與政府內的專家學者共同依照健保實際財務狀況來依照公式調整健保費;不要再依賴這塊遮羞布了,才是健保永續經營之道。

註*:指一個人收入越高,需要交的健保費就越多,不是算人頭,因此實質上有賦稅的性質。

專欄簡介_醫勞盟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為臺灣的公益性社團法人,是一個主要由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的醫療改革組織。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醫勞盟

醫勞盟

查看全部

醫勞盟及其醫師們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為臺灣的公益性社團法人,是一個主要由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的醫療改革組織。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