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開小夜燈」會怎樣?光電專家從老鼠實驗發現,原來「擁抱黑暗」有這麼多好處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周卓煇2021-02-01

光害汙染是一種新型態的環境汙染,不但對海龜和昆蟲等動物造成傷害,妨礙天文學的星空觀測,也危害人體健康,嚴重擾亂生理時鐘的自然運作。過分明亮的夜間環境,究竟會對人體生理功能帶來什麼影響?

我們先來個快問快答:全球婦女乳癌罹患率攀升的因素是什麼?

A. 吃太多炸雞
B. 喝太多咖啡
C. 照太多夜光
D. 吸太多霧霾

答案:C。

乳癌是現今全世界最常見威脅女性生命的癌症。醫學界長期研究乳癌發生的可能原因,經反覆驗證後發現,人造的「夜光」,應可用來解釋全球婦女乳癌發生率提高的現象。

夜間照光提高女性罹患乳癌機率

2014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保健中心流行病學家史帝芬斯(Richard Stevens)等5位學者在全球著名的《臨床醫師癌症期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指出,長期夜光曝照,容易引發乳癌和攝護腺癌。

這篇研究報告名為〈現代世界電力照明引發乳癌及節律破壞〉(Breast Cancer and Circadian Disruption from Electric Lighting in the Modern World),一發表後旋即震撼全球。

史帝芬斯等人根據他們畢生的研究,加上回顧與評論在醫學及光科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150篇學術論文,然後再從龐大數據與眾多論述中,找到乳癌與攝護腺癌的可能原因,那就是:在暗夜時分越點越亮的「電力照明」

他們還發現,在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乳癌罹患風險最高,但正在發展中的地區,此風險也迅速竄升中。所謂「工業化」最明顯的特徵是,無論屋裡屋外,有越來越多的電力用以照亮夜晚。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確認,這種人造但非自然的夜光曝照,足以干擾人體的晝夜節律性,妨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破壞睡眠和生理時鐘的自然運作。在夜晚分泌的褪黑激素,是調整人體入睡與甦醒循環的荷爾蒙,可抑制腫瘤生長。血液中褪黑激素減少時,會使受損的細胞難以修復,長期下來將導致發炎、引發細胞病變。

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無論是在細胞、囓齒動物或人類上的實驗,研究結果均一致表明:「晝夜節律遭破壞後,可能真的會影響健康。」

文中指出,在一項創新實驗中,五位作者之一的布拉斯克(David E. Blask)將婦女的乳癌細胞移植到裸鼠身上,當裸鼠受到夜光照射時,這些乳癌細胞顯著成長。接著,布拉斯克在夜間未曝照過夜光的年輕婦女身上抽取血液,再將血液淋到裸鼠乳癌細胞上。結果,明顯抑制了乳癌細胞增長。

布拉斯克解釋說,這是因為該血液中含有充分的褪黑激素,能抑制腫瘤生長。反之,若從曝照夜光的婦女身上抽取血液,因缺乏褪黑激素,將使裸鼠乳癌細胞持續成長。奇特的是,如果將褪黑激素添加到這些原本抗瘤無效的血液時,居然可以開始發揮抑制腫瘤的功能。因此,科學家推論,夜光照射造成人體應有的褪黑激素分泌不足,無法有效抑制腫瘤,最後致生癌症

輪班工作女性vs. 盲婦,誰的風險較高?

1
2
3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