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手術前一天猝逝,17歲的他決心「報仇」!ICU醫師看盡生死體悟:「成熟的報復」是讓遺憾不再發生
網路上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是ICU加護病房醫師
網路上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是ICU加護病房醫師,44歲開始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將他在加護病房內經歷的生死關頭,用真摯樸實的筆觸寫成一篇篇故事,臉書至今也已有30萬人追蹤。近日,他在臉書貼文中提到自己當醫師的原因,竟是為了「報仇」!但背後故事其實與母親有關,不少網友看完直呼感動。
母親手術前一天猝逝,17歲的他下定決心「報仇」!
陳志金在臉書發文透露自己當醫生的原因,表示好幾次演講時,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他也都回答是為了「報仇」。當時的他17歲,家裡貧困,母親等了2年才等到心臟手術的機會,不過母親卻在手術前一天猝死。
還記得17歲那年的某一日,剛考完模擬考,就聽見校長透過廣播找自己,「一般來說,都是告訴我有獎學金可以申請,可是這一次,校長卻神情嚴肅地跟我說:『你父親來電,說你母親過世了!』」。
陳志金震驚之餘,向坐在後面的同學借了馬幣10元(折合新台幣100元),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坐計程車趕去醫院。因為路上塞車,眼看車資快不夠了,他就下車用跑的,不知道跑了多久?也不知道臉上流下的是汗水,還是淚水?
到了病房,以為可以看到媽媽還活著,他心想如果真的死了,至少可以抱著她痛哭,「可是,我看到的卻是一張已經清空的床」。
護理師冷冷地對陳志金說,「你媽媽的遺體已經被送到一樓的太平間了」。陳志金說,「當下沒有人安慰我,沒有人陪伴我,更不會有人引導我做『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當時陳志金還只是一個17歲的高中生,他坐在太平間門口,只能看著一張張蓋著布單的推床,在家屬嚎啕大哭的伴隨下被推走。
20歲時的陳志金
心中最大遺憾:想不到只是一天不見,竟就天人永隔
第一次面對死亡,就是至親的往生,陳志金內心充滿不解:「我媽是生了什麼病?怎麼會在手術前一天突然死亡?」。
陳志金說,當時的醫生根本就不屑說明,他與家人對於病情毫無所知,「我心中充滿著忿恨『一定是有醫療疏失!我媽是被害死的!一定是因為我們沒錢,才會被草菅人命!』。」
因此之後當得知有機會念醫學系時,雖然不是一開始的心願,但陳志金還是選擇接受,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回來查個水落石出,要讓負責的醫生和醫院付出代價,然後替母親報仇。
但那時陳志金不知道的是,影響自己最長遠的,其實是心中的內疚、自責和遺憾,「我為了準備考試,前一天沒去看媽媽,想不到只是一天不見,竟然就天人永隔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考試而沒去看媽媽?我恨我自己!」。
回家後,阿姨們找尋媽媽的照片,想要放大沖洗成遺照。這時,卻意外發現衣櫥裡,竟然藏著一張已經裝好相框的遺照,「這是媽媽2年前照的,從照片裡可以看得出來,她的眼眶還泛著淚水!」。
母親一個人,安排自己的「畢業旅行」、拍「畢業照」,當時她去那一趟旅行,陳志金還很不能諒解,「為何要亂花錢?」、「為何身體不好還要遠行?」。
「每每想到自己未能體貼察覺這一切,要讓媽媽獨自面對、安排這一切後事;想到她看著6個幼小的子女,當下不捨的心情,我的內心有如刀割,眼淚止不住。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時刻都在為自己的無知與不體貼,感到生氣!」
感謝17歲的遺憾,「成熟的報復」是讓遺憾不再發生
因為有了這樣的遺憾,陳志金在加護病房裡,努力不再讓這樣的遺憾發生,「我會盡量用最淺顯的方式,讓每位病人和家屬都能了解疾病狀況、可能進展、治療計畫、未來預後與治療極限,讓他們有所準備,也讓家屬在過程中可以盡一份心力,包括民俗和宗教的嘗試。在仍然有機會治療的時候拚命、盡力治療,讓醫病雙方都能夠『拚一個無憾』」。
也是在當了醫生後,陳志金才知道,原來醫療充滿著不確定性,病人突然離開,醫生也會難過,不是故意要害病人的,「想通了自己就比較釋懷」,並放下原本「復仇」的心。
陳志金醫師與「同鄉」馬來西亞歌手光良合照
陳志金也引用韓劇《浪漫醫生金師傅3》裡的台詞,「報仇就是要這樣,對自己體會過的切身之痛,報以善意,而非惡意,讓同樣的憾事不再發生,就是成熟的報復。」
「很多時候一件壞事是因為心裡把它想壞了,腦袋跟自己過不去;而面對親人離世時,會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我的任務就是引導家屬轉念。」陳志金曾在訪問中說到。「努力尋找家屬和病人,在生命最後一刻所欠缺的拼圖,引導家屬進行『四道』,拼湊一個圓滿。」
「拚一個無憾,拼一個圓滿」、「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陳志金說,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一直在努力推動的事,而這背後的動力,來自17歲那一年的「遺憾」,為的是,不希望再看到有人,發生和自己一樣的遺憾!感謝17歲那年的遺憾!
負責編輯:吳孟瑤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