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一定要「自我揭露」才會好嗎?說或不說都好煎熬...心理諮商師告訴你「創傷療癒」的3種方法
你「自揭傷疤」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創傷後自我袒露的時機
「我該跟他坦白嗎?說的話,他會不會像之前那些人那樣,嘴上說不介意,最後還是跟我分手,可是現在不說,我不就是欺騙他的感情嗎?」年幼時曾被親人性猥褻的經驗是小雨內心深處的秘密,每當戀情漸趨穩定,她就會更加焦慮,她被自己隱藏的秘密架在火上烤,罪惡感燙得她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創傷在我們身心留下長久的痕跡,有些肉眼可見,但更多傷痕無法被看見,這些隱形的傷疤,會形成無可跨越的高牆,讓我們在人際關係裡變成孤島。我們都需要在安全的關係裡被看見被理解,透過被感同身受和接納,關係得以跨越考驗變得更加緊密,在相愛的關係裡,彼此的自我揭露似乎自然而然就可以輕易完成,但創傷後的自我袒露則不然,在沒有充足準備下「自揭傷疤」,等於在自己心裡再添一道傷口。
創傷研究先驅貝賽爾・范德蔻醫師在他所著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提到創傷的療癒歷程:第一、找到讓自己專注和鎮靜的方法;第二、在面對你想起往事的影像、想法、聲音或身體感覺時,學習維持那份鎮靜;第三、找出方法讓自己全然地活在當下,跟身邊的人建立關係;第四、不需要對自己保守秘密,包括你如何設法活下來的秘密。
沒有人能「治療」戰爭、虐待、強暴、猥褻或任何恐怖事件造成的創傷,創傷使人們覺得不再能掌管自己,復原的新觀點是恢復被創傷奪走的自我控制,為了重新掌控自我,我們需要面對從前發生過的事,在創傷的浪潮再度撲面而來之前,你需要熟練讓自己平靜的技巧,以免你再度被當時的感受和情緒淹沒。
「自我揭露」並不在創傷療癒的必要歷程裡,你並不需要透過揭露自己的傷口,來向他人證明些什麼。不過,很多時候你會有自我袒露的需要、壓力或是渴望。
舉例來說,和小雨的晤談過程裡,她曾經遇到一起合作專案的同事,喜歡開黃腔、不能維持恰當的人際距離、常做出不必要的肢體接觸,也許在他人看來還不構成需要處理的程度,但卻讓小雨身心狀態短期內急遽惡化,醫師需要幫她加重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的劑量,我們也提高晤談頻率,幫她複習過去幫助她穩定情緒的技巧,與慌亂的她一起商量問題解決的方法。
後來她在深思熟慮下,對主管「自我袒露」部份過去的創傷經驗,讓對方瞭解自己的處境,在工作配置上做了變動,化解了她的身心煎熬。
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小雨面臨更多需要自我揭露的抉擇,好比如何解釋第一次接吻時的僵硬、突然被撫摸時的顫抖、為什麼需要晤談和藥物治療、為什麼特別介意某些人或是情境等,有時候小雨覺得自己是被逼著袒露秘密,怕對方覺得自己的隱瞞是蓄意欺騙,或對關係沒有誠意,而通常會讓伴侶覺得被壓迫的人,確實有很高的可能性會在伴侶的傷口上灑鹽,小雨就遇過幾次這種倒霉事,好在跟這類的人分手之後,事後回想起來慶幸會比難過多。
隨著療癒愈有進展,小雨的人生不在著眼於自己的創傷,她能更感受到自己的長處與優點,也更能享受生命裡美好的事物,她和戀人的關係也有所改變,自我揭露不再是她戀情裡的難題,我問她怎麼做到這點,她想了想,害羞地歪頭說「他沒有問過耶!但他說他想了解全部的我,我也想了解全部的他,跟他在一起時,我很想跟他說很多自己的事,自然就會提到過去那些事,那些痛苦也是我的一部分。」
也許你會好奇,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在創傷被勾起時,恢復內在的穩定。創傷會帶來生理、認知及情緒上不同的症狀,很難有改善全部症狀的萬能治療法,每一種治療法通常對某些層面的困擾特別有幫助。
創傷後在生理上可能會過度警醒,出現交感神經過於活躍的反應,例如:心跳過快、心悸、呼吸困難、胸悶等,調整自律神經的療法可以降低這些症狀,肌肉放鬆、生理回饋、冥想、強調呼吸的瑜伽等練習,都能幫助我們在日常時維持身心放鬆,當創傷回憶被勾起,你可以透過這些練習,讓呼吸變慢同時放鬆自己的肌肉,生理的過激反應就會下降。
調整思考的療法,對創傷後產生的認知扭曲特別有助益,像是習慣自我貶低、嚴苛的自我批評傾向等,都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加以改善,學習認知技巧可以讓自己對跟事實不相符的扭曲思考有所覺察,熟練之後可以透過自我對話,幫自己擁有更貼近事實的健康信念。
正念治療是練習讓心智專注,專注於留意呼吸的改變、身體姿勢的變化和想法的轉換,學習觀察與忍受自己的身體反應,這些練習可以讓我們在創傷被勾起時,不會立刻激發生理上戰或逃反應,進而保持身心安穩。
情緒上的憂鬱、焦慮、羞恥感跟罪悪感,一般會隨著熟練上述治療法後,逐漸減少或恢復平穩,在還技巧不穩固又深受情緒困擾時,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控制血清胺與壓力激素的藥物,不會讓你失去情緒,但可以讓你的心情不至於常常跌到令人難受的低谷。
回到本篇主題,創傷是你的一部分,創傷經驗是你的人生經驗,是你受傷的經驗,也是你成長的經驗,如果你已經好好照顧並療癒自己,讓創傷不再是你需要對自己保守的秘密時,自我揭露成了你的自由選擇,若因為袒露的過程勾出過去創傷的回憶,你也已經有辦法穩住自己。
到了那個時候,你可能會想為其他跟你有相同經驗的人做些什麼,不只為了自己,也為了某種更高的目標,去對人們訴說自己的經驗,去給陷於低谷無聲哭泣的倖存者一點支持,你的自我袒露因此變得有使命有力量,你很棒,但勇敢的背後還是會疼痛,要記得回頭繼續好好照顧自己,找到心中的錨,讓自己再度在創傷的波浪裡回到安定。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