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人該怎麼走出創傷?諮商心理師從《黑暗榮耀》給答案:若不是當事人,請不要輕易要求他放下或饒恕

《黑暗榮耀》第2季今(3/10)上線,究竟內心滿是傷痕的文同珢該如何得到救贖呢?(圖片來源 Netflix 粉絲專頁)

編按:Netflix 韓劇《黑暗榮耀》引爆超高話題度!由宋慧喬飾演的文同珢,在高中時期遭受校園霸凌卻求助無門,最終走上「復仇」之路。今(3/10)黑暗榮耀第二季上線,文同珢將如何展開復仇、內心滿是傷痕的她又該如何得到救贖呢?

艾彼諮商心理師在觀看《黑暗榮耀》第一季後,表示:

結論先放前面寫「若你不是當事人,請不要輕易要求他放下或饒恕。」對於情緒還沒過去的當事人來說,要當事人放下或饒恕,對他來說是一種侮辱。當事人的界線被踩踏了以後,還要被迫要放下自己生氣、憤怒、想報復的情緒,是很不堪的。

生氣、憤怒、想報復,當外在世界已經全部失控,這些情緒僅是當事人最後唯一能夠控制的事物,是他可以自己決定要擁有或要放下的。「要不要放下或饒恕?」「何時要放下或饒恕?」不用問也不用勸了,這些問題只有當事人自己可以決定。

固定在看我寫文的人,可能會猜得出我有某些信仰背景。

我的信仰裡,最常聽見的,就是類似「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我不是解經家、不是牧師,也沒有神學背景。我不敢妄自詮釋那段話。不過,站在心理師的角度,我知道,在當事人受苦的時候,若是拿這些話來告訴他,無疑是在他身上重重砸上石頭。
也不是只有這個信仰會這樣急迫地想要拿掉別人的憤怒情緒。很多日常話語也會啊,俗話不是就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我相信類似的話語還可找上成千上百萬個同義反覆詞,散落在各宗教或經典裡面。經典小說《基度山恩仇錄》裡,被人構陷入獄的男主角遇到同在監獄裡的神父,兩人合力挖地洞出牢房。就在快逃獄成功時,神父死了,死前要主角去取寶藏、拿了錢後只管做善事,不要理會復仇了。主角不肯放下,不僅拿了財寶,還一步步設計報仇血恨。末了,主角站在山崖邊,才終於懂得神父為何會那樣說。

我深深地知道,該走的路,當事人必定要走完。這個歷程,不是任何人勸善就可以結束的。因為這對當事人來說,是「力量取回之旅」,他得從復仇的過程裡,逐漸取回他失去的。

我們先姑且不論《黑暗榮耀》這部戲裡女主角的行動是對是錯,這種道德的層次;有沒有超過比例原則,這種法律的層次;以暴制暴算是正義嗎,這種形而上的哲學層次;自以為神到底是不是對的,這種神學信仰的層次。

請先把這些問題都擺在一邊,下面說的話,完全是我的個人觀點。要是政治不正確,那也許只是剛好與你的不合而已。

我相信還是會有人需要看到這些話。

不然這部韓劇不會討論度這麼高,不會有這麼多人期待第二季出現,也不會有人覺得跟著女主角的復仇歷程,也獲得了「替代性療癒 vicarious healing」

因為有人需要聽到這些話。即便猶豫了一整晚,我還是選擇將這篇文放上來了。

1. 炙熱的恨,底下是原始無比的生命力,沒有人可以阻擋!

文同珢在高中時期受盡同儕的凌虐。她將像思念一般的恨意轉化成「無論花多久都要復仇的意志」,撐過好幾年的自修歷程最終成為老師,費盡心思學會了圍棋成功吸引關鍵人物的注意。

恨意與憤怒成了女主在絕處中活下去的動力。恨意與憤怒像是那一點微弱但足以融化冰雪的體溫。也是那樣一點微弱的體溫和求生意志,不斷鼓譟著要女主角——豁出去了!

那是一種「反正爛命一條,就跟你拚了!」的無所畏懼。也是一種「假如連最糟糕的狀況都遇過了,那還要怕什麼?」的無所謂。

恨與愛都是一種力量。

表面上看起來,女主選擇了恨而活下來。「活下來」何嘗不是一種,女主角對於自己「愛」的展現呢?女主角愛著「靈魂破碎的自己」並把自愛、自憐、自我保護,轉化成向上的動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炙熱的恨,底下卻是原始無比的生命力,出於自愛的生命力。

沒有人可以阻擋的生命力!

2. 有時候厄運確實會降臨在「什麼也沒做錯的人身上」

很多當事人最痛恨的,是在受到欺壓之後,被無關人等反問一句「難道你都沒有做錯什麼嗎?」當事人遭到無理的對待之後,還要因為不明事理的他人隨口說出的質問而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做錯,也就是所謂的「檢討被害人」

對當事人而言,這無疑是再一次的傷害。

因為其他人假設「當事人一定做錯了什麼」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會被這樣對待是他的問題。

深淵裡的當事人,再也不會相信這世界有人會相信自己是無辜的,也不會再輕易相信有人會願意幫忙自己。幫忙這樣脆弱無辜沒有資源的自己。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所感知到的最強烈感受是「我是渺小無力而卑微的」、「我不值得過一天好日子」、「當我說出真實時,我是會被切割和懲罰的」。

我的觀點是,有時候厄運確實會降臨在「什麼也沒做錯的人身上」。《約伯記》不就是一個義人只因為魔鬼和上帝打賭,而受害的故事嗎?以為做好事,就可以有好報,恐怕真的只是人某種程度上的一廂情願,成功神學的救贖與寄託。真正的信仰運作法則,並非如此。

大多數人期待神佛/上帝/宇宙是可以賞善罰惡的存在,但很多時候,大多數人期待的未必會實現。女主也是因為這樣而決定,如果祈禱無法達到天庭、無法搖動神的手、無法等到上天懲罰對方,那就自己成為對方的地獄。

失去的要自己討回來。因為她不相信,這世界除了自己,還有誰可以幫助自己。

自己當神容易嗎?

我了解,女主角自己當自己的神,靠著自己的力量匍匐前進,直到時機真的來臨時,是多不得已的感覺。如果可以,誰不希望可以依靠父母、師長或公權力?甚至是神佛/上帝或宇宙來為自己申冤呢?

她就是都沒有,也沒等到啊。

3. 對受傷的人來說,最大的復仇,是讓自己過得好!

世界各國的復仇劇,從古到今從未短少。因為這世界永遠有階級與不公平存在,有受欺壓的人,更多的是有苦說不出的人。《甄環傳》、《延禧攻略》、《半澤直樹》為何可以在當年爆紅,甚至長紅幾十年?

原因很簡單,劇裡面的多數人都在還是小角色的時候就因為各種理由被構陷了,重者失去生命,輕者沒有翻身的機會。出社會後的多數人,也很常在自己還是小咖的時候,輕者被當棋子利用,重者背黑鍋。很少人可以在邊熬著、邊變著一個咖之時,還可以一邊對曾經打壓自己的人施以懲罰,一一把失去的都奪回。

奪回失土,一一收回,這是文同珢愛好圍棋的道理。

《黑暗榮耀》是現代版的復仇記,女主最後無論是選擇徹底的黑暗,或是終究被光明和愛贖回。我相信,所有的觀眾都會為她喝采。因為戲劇的目的,就是讓人可以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在主角身上,「認同」主角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最終達到淨化洗滌的「昇華」效果。

注意,我這裡說的昇華,並不是指女主角最後終於選擇了放下和饒恕,而是對於觀眾來說,無論主角做什麼決定,都會達成我前面所說的「替代性療癒 vicarious healing」效果。

像文同珢這樣出身低微,沒有背景,沒有錢,沒有人幫。蟄伏、沈潛、被人遺忘,靠著自己堅強著站起來的觀眾。即使創傷還在,還是很痛,卻從未忘記過她的目標。一步步向前邁進的人,你能不由衷佩服嗎?

也許和過去曾短暫接受Therapeutic Spiral Model的訓練有關,我相信,如果太快把當事人帶到創傷的位置,卻沒有先和他一起去探索自己的正向資源。讓他重新連結並穩固(reconsolidate)身體與大腦的關係,很容易會讓當事人被帶到創傷漩渦最低的位置,可以回想起創傷經驗,卻在情緒很滿的情況下,腦袋無法運作,難以把自己帶離創傷位置。

就我的理解,創傷的特性就是「進去容易,出來困難」。當事人即使可以談論或回想,在他們有方法辨別自己何時該對創傷經驗喊停之前,都不要輕易地帶著他們走到創傷之中。

陪伴創傷經驗的當事人,先找出自己的正向資源是什麼,讓他們以活動肢體的方法,將自己的內在力量和身體感覺重新連結並穩固(reconsolidate)是踩進創傷議題之前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正向經驗」,也可能彰顯了當事人「內在資源」所在。讓他在進到創傷經驗的過程、即將感到最渺小無助的時候,仍舊可以自我照顧。不是進得去創傷卻出不來,造成二度傷害。二度傷害的經驗重複多了,任何一個人都會不願意再談論創傷。

情緒與身體反應,會記錄在人類的右腦。要紓解開右腦的記憶,靠語言治療是不夠的。創傷療癒,多半都和肢體工作、藝術治療有關。

典型目睹暴力或嚴重受虐的兒童,其最典型的肢體樣態,一定是把自己蜷縮起來,像一顆球一樣。原因是,在感到恐懼或有生命威脅的當下,人一定會先保護他最脆弱的部位,比方前胸的所有臟器,沒有遮蔽的腹部,還有最容易受傷的頭部。

這類當事人,往後的日子裡遇到創傷喚起的經驗時,也容易有身體僵硬、痙攣、麻木、心跳加快、臉部漲紅或是過於誇張的情緒,前述那些都是典型的「戰逃反應 fight-or-flight」。出現哪些戰逃反應,往往不是當事人可以理性選擇的,卻會一直在生活中不斷干擾當事人的情緒、人際經驗。

每次這些情緒反應出現,都會讓當事人再次感覺到無奈無望,沒有辦法克服創傷。

為什麼?

因為當事人最初期與創傷有關的經驗,就是他的無力感,以及他的身體反應。感覺再怎麼用力都沒有辦法保護自己。肢體習慣性的蜷縮,腳感覺懸空,沒有力量。而不是舒展核心,讓腳底能夠穩穩地推到地面。

創傷工作的初期,很需要和當事人一起探索正向經驗與伴隨著經驗產生的內在資源,也許要讓當事人發展出一個新的肢體動作將這個內在資源記住。而神奇的是,相較於創傷經驗擁有「需要讓自己變小」、「讓自己蜷縮起來」的身體記憶,與正向特質相關的動作,多半都是「把自己放大」、「讓自己穩定站立」的姿勢。

從肢體的觀察,也能看出當事人想要獨立、自我作主、能夠反抗、不再被創傷框住的想望。

近日閱讀【背負創傷長大的你,現在還好嗎?】亦回憶起曾接受的訓練。書本裡面有些概念與我曾接受的訓練Therapeutic Spiral Model相仿,特別挑出來與大家分享。

提醒:若有讀者看了書,自己練習,但發現有困難,建議找適當的心理專業者協助。

本文由《王昱勻諮商心理師》授權,原文《艾彼說:對受傷的人來說,最大的復仇,是讓自己過的好!》、《艾彼說:關於創傷議題的處理,我比較喜歡倒敘法。陪著當事人找出正向資源,再近看創傷。》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線上療心室

線上療心室

查看全部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