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挫折,會記很久、忘不掉嗎?諮商心理師從「傷痛筆記本」告訴你:為何情緒也需要「練習」
創傷帶來的固著習慣:如果連我都不在乎我的情緒,還有誰在乎?
如卿從會議室回到自己座位上,還是覺得非常憤怒,憤怒之餘也感到很委屈,但她不想在辦公室裡情緒崩潰給別人看,她拿出自己某一本筆記,記下今天的日期與屈辱,描述對方對自己做了些什麼,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這份痛苦的情緒」,然後在心裡把這個事件封起來,唯有如此,她才能正常繼續上班。
一直到下次進晤談室,如卿才把在會議室事件這個心理封包打開,「我同事就是故意要把這件事情責任歸咎於我,她覺得這樣我才會甘願接下她做不來的任務,我把證據給經理看,經理明明知道這件事我沒有錯,但他也不挺我,因為他也想要我協助那個女人收拾爛攤子!」隨著描述,如卿彷彿又經歷一遍當時的憤怒與委屈,這些感受透過語言和非語言進入我耳裡與心中,讓身為心理師的我替她感到不捨與心疼。
對如卿來說,不管是在過去創傷時,或是現在的事件裡,沒有人在意她的感受,沒有人會被她的傷心、憤怒或痛苦所觸動,願意保護她或為她改變。
求助者在晤談室裡,把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一個個心理封包打開,不只是跟心理師一起重新看一次封包裡的回憶內容而已,同時也是再次經驗那些說得出來跟說不出來的委屈與痛苦,但這一次是在有人陪伴與見證的狀況下,有人會為你不捨,有人可以告訴你「錯不在你」,有人可以肯定你負傷往前的艱辛。
「如果我不站在自己情緒這邊,就沒有人會在意我的情緒了!」這是另一個求助者在晤談室裡對我說過的話,在那次對談中,他突然搞懂自己為什麼總是想留在情緒裡久一點,明明這樣做會感受到更多憤怒或傷痛,但他「不想像其他人那樣拋棄自己」,所以他陪著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願輕易讓情緒離開。
如卿雖然把情緒事件寫下來,看似放下後繼續正常工作,但她做紀錄的目的是為了「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傷痛」,反映出來的仍是過去經驗裡沒人在意與缺乏保護的創傷,因為只有自己能保護自己,所以她必須永遠幫自己記得痛苦。上面兩個例子,看似是對待負面情緒的兩種不同方式,但骨子裡都是根據過去創傷經驗而生的心理防衛。
走完情緒歷程可以減壓療傷:情緒不只需要被感受和覺察
小時因爲沒有糖吃而難過的孩子,就算長大後補償性地吃很多糖,也不見得能讓心裡覺得甜,需求與滿足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事件或行為,「提出需求,然後被適時且恰當地滿足」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外力破壞或資源匱乏所造成的創傷,會讓這樣的成長停止!學習如何讓自己的需求在環境中被滿足,讓這樣的成長歷程能繼續進化下去,某程度就能療癒創傷。
如果你跟如卿一樣,覺得自己必須記取教訓,永遠不能記得傷痛,或是沈浸在負面情緒中,把情緒愈養愈大,最終導致自己被情緒拉著走,既無法把眼前棘手的事件處理好,也很難妥善安頓自己的情緒,那麼你該練習把情緒歷程走完,而不只是停留在「感受情緒」這個階段。
覺察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們需要了解情緒的本質,人類共通的基本情緒都有生存的意義,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像是焦慮、悲傷與憤怒,都有指引我們行動的意義,焦慮是擔心未知的未來,悲傷表示我們處於失落與脆弱中,而憤怒是自身權益與界限被侵犯,找出對應的解決之道,讓情緒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就可以完成情緒歷程。
以如卿的例子來說,她的憤怒與委屈來自被誤解和強迫承擔工作,她認為在會議上並不是最好的澄清時機,所以她忍下情緒,兩三天後她的直屬主管出差回來,她整理好溝通的思路,就跟主管一同把事情解決了。
有些時候,造成負面情緒的問題能夠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法,當事情解決了,情緒自然就獲得紓解,如卿跟直屬主管訴說的過程,得到主管的肯定與安慰,她的委屈得到理解,因為把被強迫的工作還回去了,被侵犯權益的憤怒隨著守住界線而消散。
照顧每一個時間片段受傷的自己:情緒需要靠轉念來引導
有些人在分析問題並妥善解決後,還是困在負面情緒裡,他們困在那些沒有答案,也沒有解法的事情裡。即使事情完美解決了,如卿還是好幾天睡不著覺,她一想到平常跟自己有說有笑的同事,居然為了利益捅自己一刀,做事一向公正明理的經理,現在卻變成是非不分的加害者,外面的故事結束了,但如卿心裡的故事卻愈演愈烈,燒得她情緒不穩又睡眠不足。
透過晤談,如卿知道自己過不去這個坎,原因是經理就像曾經誤解自己的老師,而同事就像過去怕被罵而嫁禍給自己的同學,類似的經驗還有做錯事總是被輕放的哥哥,以及永遠無法肯定自己女兒的父母。我們留在情緒裡,覺得是現在的自己氣不過,其實是過去幼小的自己還在難過。
在晤談室裡,如卿學習肯定過去的自己,「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所以能有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就算他們看不到,別人和我自己都看得到,因為這些是事實。」家人沒給自己的公平,起碼自己要對自己公平;如卿也學會安慰和開導自己,「有些不好的事,雙方都有責任,我調整我自己的部分,他人的部分只能留給他自己,我不需要承擔別人的議題,也不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有些問題的原因跟解方在他人身上,你需要做的是維持界限和照顧自己。
改變處理情緒的習慣談何容易:找到值得自己努力的原因是訣竅
很多人無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因為他們覺得改變就是拋棄過去,一旦鬆開那些曾經救過自己只是現在已經不適用的信念或行為,就好像長久以來自己的堅持都失去意義。
為了陪伴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過於沈浸在情緒中,或是緊抓著情緒不放,既阻礙了情緒的完整歷程,也讓自己受困於情緒,不能做出最好的因應策略。讓情緒歷程完整且健康地走完不是拋棄情緒,也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透過安慰和引導情緒,幫自己的情緒轉念,讓每一個時空的你都不要留在原地繼續受折磨了。
分享一個促進改變的小訣竅,這是個案在晤談室裡自己摸索出來的方式,那就是為自己的改變找到動力,原理很簡單,過去我們為了存活而緊抱著舊習慣,現在如果我們能替新習慣找一個值得努力的原因,那麼擁抱一個新的健康習慣就會變得容易!
以如卿為例,她自小就相信心靈對身體的影響力,所以過去她才會透過書寫下讓自己受傷的事情,來幫助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隨著年齡增長,她嘗試了很多身心靈相關的療癒法,在自己內心建立起一套心靈排毒與修行的概念,在晤談過程中,她將自己現在新形成的自我療癒概念和過去的情緒習慣擺在一起,她突然覺得自己用來記錄挫折的小筆記實在很不利於心靈修行!有了這個頓悟,她自然而然就將傷痛小筆記放在過去,培養新的方法去和負面情緒共處。
責任編輯:陳宛欣